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汉代官德教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忠君、孝亲、廉洁、奉公、宽仁、勤政等六个方面,但是汉代官府对各部分内容的重视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忠君和孝亲两项德行。一般来讲,封建统治者最为重视的应该是忠君之德行,但是因为汉代“以孝治天下”,并且“移孝作忠”,把忠和孝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汉代最重忠孝两...
历史上的廉洁文化与廉政制度
官吏任用遵循着籍贯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回避制度。在江苏连云港尹湾村发现的汉代东海郡官文书中,有一份《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详细记载了东海郡100多位主要官吏的籍贯,他们不仅不是本县人,甚至也不是本郡人,证明汉代籍贯回避制度在各地的严格执行。“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官吏考核遵循着...
文史丨中国古代官员达到什么品级,才能荫袭后代?
根据元代的“荫叙”制度,正一品官员的嫡子可以“荫叙”正五品,依次递降,直至从五品官员的嫡子“荫叙”从九品,而从正六品至从七品官员的嫡子便只能“荫叙”为钱谷官。用荫者限年二十五以上,所属有司审查其父祖历仕缘由、去任身故岁月,及其任命宣敕官札,核对承荫人姓名、年甲等,文解赴部,然后须儤(读音bào...
中国纪检监察报 | 陕西推出汉代廉政文化特展 文物里的廉政故事
汉代还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官吏的遴选。察举是汉代选官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察举科目众多,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当属孝、廉,孝即孝道,廉指廉德,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影响。“廉”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由此更多地与政治行为联系起来,成为官吏应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展厅中有一尊戴冠文吏俑,其身着深衣,下巴微微收起...
从积功升迁到举孝察廉看西汉政治的儒家化
察举制度当中还有其他的科目比如茂才:茂才主要从现任官员中选拔,因为本身有官员的身份,起家的级别也要高于孝廉。孝廉初起家多充任六百石的郎官,茂才一般担任千石县令。茂才在西汉时并非年年举办的常科,而属于特殊科目。类似的特殊科目还有: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等。这些科目都是为了寻找专门性人才而特意...
中国古代形成单线垂直的监察体系,但终究只是维护皇权的工具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古代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其重视监察官员选任的程度,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官吏选拔制度,如察举、辟举、荐举、科举等选官方式,主要注重从现任官吏中考察选拔一些优秀者,这些人具有丰富的任职经验和良好的政绩,能够胜任治官之官的重职。其三,晋升从优、...
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
汉承秦制,在吸收和借鉴秦代监察立法的基础上,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颁行了一部专门性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成文监察法规,用来约束近畿的“三辅”地区官吏。《监御史九条》的监督要点包括:“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及弩力十石以上...
东汉清流名士的价值追求
汉代选拔官员,有察举制和征辟制两种。前者自下而上,主要由地方长官在所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后再任命官职。后者自上而下,是指征辟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征辟两种方式。这两种选拔方式都是士人通过明经并恪守、践行一定的人伦道德标准而获取名誉入仕,在朝廷...
哀矜折狱:传统公案文学中的司法道德想象
“哀矜折狱”的审判方式彰显了儒家思想在“天理”“国法”与“人情”之间融通的态度,是古代社会实际的司法运行逻辑下的产物。司法官员将道德情感引入审判,通过礼实现对社会矛盾的调解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这样的“情理司法”缓解了成文法律和人情世态之间的紧张,维护情与理之间的和谐,最终有助于实现儒家道德下的社会稳定...
新官上任生花样,百二员工苦尽尝:简牍所见秦代地方职官选任
这几条律文反映了秦代官员的选拔方式之一是保举制度。保举制度有三个重要的规定:第一,规定了哪些人不能被保举;第二,保举人必须符合一定的资格要求;第三,被保举的职位对保举人的身份也有规定。此外,秦朝还通过官吏的教育来传达这种理念。《里耶秦简》中频繁出现守丞和某官守,形式上和汉代试守一样。其性质还是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