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宦途艰辛:从新科到知县,一段漫长而曲折的仕途之路
首先,从进士选官的基本套路看,一甲三名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似乎是一种固定的程式。然而,文章透露了二甲、三甲未通过朝考的进士面临的更为复杂的问题。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使读者对整个进士仕途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清代政权强大,但官缺却一直是一项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也为进士的授官制度带来了不少变数。其...
“制度忠诚”:唐太宗选官用人之要
贞观初年,唐太宗和臣僚讨论官员选拔问题,对以前朝代所实行的选官制度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代“辟召”制度、曹魏“九品中正制度”都存在很多的弊病,已经不能继续使用,决定将科举制度作为官员选拔的基本制度,并对此前的科举制度作了改进,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作为常设的考试科目。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二科...
唐代取士制度:为何教育“全面发展”的背后,透露着一些妥协
在历经了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在唐朝又迎来了一个诗歌创造的高峰时期,再加上选官制度的变迁,自然而然的就会将诗歌作为取士的重点,因此,也就形成了唐代以诗歌取士的风格特点。三、唐代取士制度形成的影响1、有利于为国家遴选英才,维护国家的统治首先,唐代的取士制度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明经科,也有进士科,甚至...
科举功名制度的变迁及其政治和社会功能
这应是宋代进士直接授官最为优渥的一科,但在两宋大部分时期,第五甲进士一般都需要经过“守选”特别是吏部铨试合格后才能授官,而“特奏名进士”经“守选”和铨试合格后一般只能授级别更低的执事官或没有实际执掌的文散官,也即通常情况下,第五甲进士和“特奏名进士”还未取得当然的选官资格。元代第一甲第一...
辽金元科举制度的创新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对于辽朝进士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辽史》中有传或有附传的人,共计272人,其中出身于进士者仅22人,只占所统计总人数的百分之零点八,其比例确实很低。”(3)朱子方、黄凤岐:《辽代科举制度述略》,陈述主编:《辽金史论集》第3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9页。在金朝的授官制度中,进士排在“内属...
古代廉政制度谈丛之一:赵匡胤为什么生气
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门阀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本质上都是世袭制,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干部队伍近亲繁殖,一代不如一代(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科举制度淘汰了陈规陋习,拓宽了发现人才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人才质量,对维护封建政治统治十分有利。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李约瑟先生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科举取...
古代后备干部制度
隋朝开始实行科举选官制度,学校与科举合流,要当官者先进学校培训,然后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学校育才亦即储才,正如《明史·选举志》所说:“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者也”。明朝,开创了从进士中挑选翰林院庶吉士,然后有计划地培养成为高级后备干部的办法。翰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而以其名为官,则始于...
“先观政,后擢任”,给任官一个实习期,谈明代的观政进士制度
自隋唐科举制创立以来,进士遂成为政府官员的主要来源,仕子一旦高中进士便意味着鱼跃龙门,将会被直接授予官职,成为朝廷命官。宋、元两代莫不如是,进士中式后均直接授予官职。而在明代,虽沿用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制度,但是仕子中进士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史称“观政进士...
看不尽的长安花: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隋文帝杨坚(541—604)统一全国以后,选无清浊,废止了九品中正制,“一命之官,悉归吏部”(《通典·选举二》),将此前被地方门阀大族控制的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隋文帝沿用了前朝的秀才科、明经科。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此后,进士科成为科举制中最重要的科目,最受世人追捧。新科进士及第后,可谓飞...
古代科举如何防止冒名顶替
■新科进士入宫■(明)仇英??《观榜图》局部■《科场条例》,清代关于科举的专门立法■广西贡院巡礼(科举考试考场)科举考试自创立初始,就是为了改变朝中官员尽出豪门世族,而寒门子弟出仕无门的现象。不论贫穷还是富贵,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考试出将入相,为了维护考试公平,历朝都在逐步完善相关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