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汉唐时期皇帝宗庙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
祭祀祖先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活传统,而皇帝宗庙则是古人进行对祖先的祭祀与追忆的礼制性场所,其起源于西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形制与规模。秦汉之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其对于宗庙制度的影响日益深刻,使得宗庙承载了儒家学派所需要的政治哲学的内容,成为了国家政权的象征。同时因为汉唐时期所处时代背景不断变...
2300余年的成都城!源于一场梦
01首先是迁都后的宗庙制度变化迁都后,古蜀王国实施了王朝宗庙祭祀制度的变革,并以“五色帝”命名先君宗庙。成都市商业街发掘的战国早期的大型船棺、独木棺墓地,地面上有寝庙建筑遗迹,其做法的源头来自迁都的那位开明王。▲成都商业街船棺墓地部分复原示意图图源《中国国家地理》02另一个结果是改变了城市的战略位...
陶寺的“制度文明”是怎样形成的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原院长戴向明对《中国报道》指出,陶寺城址的选址、方位、宇宙观、天下观、时空观反映出都城的早期形态,展现了陶寺城址系统的礼仪制度、文化传统和信仰观念,许多制度和思想都为后世所继承发展。如陶寺宫城南东门,开阙门形制之先河,大型一号宫殿可能是早期宗庙性质建筑,这都为广域王权...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制度的终结——郑庄公箭射周天子
“死罪余臣寤生,不忍桓、武(郑桓公、郑武公)宗庙之陨,所以陈兵自卫,非己愿也;奈军中不戒,至有犯王躬之罪,寤生不胜战兢之至;谨遣陪臣足,以为待罪余臣之使,敬问天子无恙;另奉不厚敝赋,聊作王师劳军之助,惟天子怜悯,而赦余臣之罪!”(打赢了再谢罪,既不损颜面,也给了周天子合适的台阶下)。周桓王...
从考古学探讨夏代的制度文化
从结构上看,一、二号建筑以廊庑环绕,加强了空间上的密闭性;主体殿堂前宽阔的庭院和两侧的回廊能容纳更多的人参与仪式或观礼。从布局看,一、二号建筑在宫城内左右分立,结构上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应有宗庙建筑或者兼有宗庙功能。????伴随着宗庙性质的建筑的形成,宫城内东北部一处有祭祀性质的“巨型坑”由...
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兼并和军事制度的改革导致战国兵员大增
《国语》记载当时的晋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也就是将过去作为祭祀的牛用于耕地(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农业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吕氏春秋??任地》记载战国时代人们耕种的场景:“上田弃亩,下田弃圳。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这种精耕细作必然会增加土地的...
明朝时期,在两京制度下,南京官场是如何塑造官员重要性的
两京制度之下的南京既是曾经的首都,又是现实的陪都,二者都赋予南京官场赖以存在的重要价值。一、塑造南京官场重要性的基础作为故都,南京不仅与明王朝的合法性密切相关,而且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赋予了南京官场浓厚的正统色彩与文化氛围。正如王樵谈及南京太庙存废时所说:“窃以太祖开基于此,首建社稷宗庙于...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55)丨世界遗产要讲好文化多样性的故事...
据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都城制度核心建筑群的功能分布为“面朝后市,左祖右社”,也就是都城中心靠前的位置是朝廷,后面是市场等老百姓生活的地方;左边是祭祀祖先的宗庙;祭祀山川社稷的地方则位于城市右边。这个源于周代的都城制度在汉代成为儒家推崇的国家制度的组成部分。13世纪忽必烈规划大都城时,直接沿...
两汉之际汉宣帝庙号为何屡次兴废,难道中兴之主不配拥有庙号?
一、被“遗忘”的庙号:两汉之际一祖二宗制度的重建王莽代汉后,执意推动改制,因其改革纷繁复杂,不切实际,遂失人心。一时间,百姓思汉,天下骚动。于是群雄并起,纷纷申言兴复汉室。重建汉家宗庙祭祀,是这一口号下的具体举动之一。群雄如割据西北的隗嚣便尊奉汉家宗庙。更始元年(23),成纪隗崔遥闻刘玄即位而...
浅谈古代祭祀文化及祭拜社稷神
真正在民间得到发展的,是伴随家族宗庙成型而逐渐强烈起来的祖宗祭祀活动。春秋乱世,战事频发,人口资源既是军队的重要保障,也耕种土地,确保后方,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人口保持与耕作生产。为了控制迁移,清查人数,各国君主开始有意在改革中逐步建立起户籍制度,同姓宗族观念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慢慢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