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明初六部体制的确立与定型
黄阿明认为,中书省臣对这次戒谕的消极反应使朱元璋不得不暂时放弃废除宰相制度的念头,并回归金元以来的“一省六部制”。此外,黄阿明还认为,不排除朱元璋出于政权正统性的考量,刻意避免承袭元制,在建构明朝中枢体制时或曾有过回归秦汉诸卿模式的考虑,这导致明朝开国时未立即于中书省下设六部,直到洪武元年八月才奏定六部...
他继承了陈寅恪的学脉,他说历史与现实的界限不可逾越
吴先生梳理三省制度的历史,认为六部从汉代尚书发展而来,形成隋唐之初的集体宰相制。三省分工是核心问题,大体上说隋文帝时已经具备了三省制的体制,但中书、门下分工尚有欠缺,所以吴先生重视隋炀帝时门下省给事中的设立,至此三省制度才算正式建立起来。尚书省长官是行政首脑,类似汉代的宰相。有了中书、门下两省...
“三省六部制”的“中书、门下、尚书”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尚书省秦朝和西汉前期,尚书台是负责宫廷文书的少府下属机构,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汉武帝建立“内外朝”后,尚书台成为内朝下属秘书机构,内朝的首席加衔为“领尚书事”。但尚书台在西汉虽然政治地位逐渐重要,但西汉的朝廷大权在内朝而不在尚书台。东汉光武帝登基后实行“虽置三公,事归...
宰相制度诞生以后,历朝历代级别各不相同,有些宰相才是三品官
到了隋唐时期,朝廷中便不再设置丞相,而是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其中中书、门下和尚书已经定型,这三省的长官均是宰相。唐太宗之后,朝廷在尚书省设置了两个长官,分别是左仆射和右仆射,这两个长官分别掌控朝廷大事。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左右仆射都可以成为宰相,在唐高宗时期,除了担任这个官职,还要在后边加上“同中...
三省六部都是怎么演变来的?
三省六部制度是一个初高中历史课绕不过去的一个点,素来被称为古代官制中的一个创举,这个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它对相权的遏制,即,中书省负责草拟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然后由尚书省负责交给六部去执行。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级别,所以不存在谁管谁,因此也就没法形成某个三分之一的丞相独揽大权的局面。
宰相制度和行政权力的萌芽可追溯到家臣制度,汉朝后相权逐步缩小
废除宰相制后,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明成祖时,在洪武年间设立殿阁的基础上正式设立内阁。阁臣权力虽比宰相权力小得多,但人们还是习惯把阁臣看成宰相。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极点。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中国古代的宰相制...
唐代文坛恩怨(十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考功郎中位卑权大
一、唐朝“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官职制度简介在讲这次争执以前,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古代中央官职制度。虽然每个朝代不尽相同,不过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以隋朝为界限。隋朝以前大致延续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
明朝时期,在两京制度下,南京官场是如何塑造官员重要性的
南京官场的出现,既是明太祖定都南京的结果,也是明成祖建立两京制的产物,其重要性极易借助二位祖宗的“神圣性”体现出来。在南京官场重要性的塑造中,明太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南京中央机构,并确立其运作规范。如刘春在李逊学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时说:“南京祖宗肇基之地也,百司庶府犹存。若礼部者,古秩宗之任,有...
李媛:明代地方社会的宾兴礼仪
今宜斟酌古制,以解首为宾,以次为介,为三宾,为众宾,而以考试官为僎,提调官为主,监试官为司正,执事官及藩臬官僚皆以陪位,其中执事人员有营私作弊者列于外坐,一如朝廷颁降礼制而行,以复古人宾兴贤能之礼。”但终明一代,这种设想都没有成为现实,宾兴礼脱离乡饮酒礼,发展出一套不同于乡饮酒礼的单独的...
浅谈宋代私盐的市场供给
北宋实行食盐专卖制度,有专门的行政管理体制、盐户制度和盐仓管理制度。北宋初期,宋太宗设立三省六部掌管行政,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又设三司专管财政,三者鼎足而立。而盐铁正是三司之一,其地位举足轻重。盐铁司的最高长官为盐铁使,由宰相直接统领。地方上则设立专门的转运使为最高行政长官,具体到县,则设有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