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政变:六君子的必死之局,慈禧不按常理出牌,张之洞捞人失败
他们赞同张之洞关于变法的观点,主张改革应如细水长流,稳扎稳打,切忌急功近利,盲目求快。林旭与谭嗣同的观点和康有为颇为相投,他们都力推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方式。在推行变革之时,康有为的见解颇为前卫,所采取的革新手段触及了众多人的利益,仿佛一夜之间,四面楚歌,反对与不满之声如潮水般涌来,为改革的进...
晚清名臣张之洞:63岁生了个儿子乐开花,长大后儿子却成著名汉奸
张之洞和康有为等人分道扬镳,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时期与慈禧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即使戊戌变法失败,也没有对张之洞产生负面影响。张之洞在政治上注重实用主义,他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既强调保持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又主张引进西方科技以推动国家发展。这种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也为后来的...
凤凰独家??杨天石:光绪急躁盲动导致戊戌变法生变
我认为,如果不是康有为,而是张之洞在那里操盘,戊戌政变流血的场面可能不会发生,但是张之洞如果搞改革,也就是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的范围。既然清朝政府可以允许奕忻他们搞洋务运动,张之洞继续搞洋务、搞自强运动,清朝政府完全可以允许,但是要想靠他来搞政体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改革,几乎没有可能。第一,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主,西...
文化中国行 | 张之洞与贵州
戊戌变法期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光绪帝进呈《劝学篇》,阐释自己的变革主张,深得光绪帝赞许,广为刊印,在京城内外产生重要影响。而李端棻在京城与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掀起改变中国命运的戊戌变法。很快李端棻因戊戌维新被革职谪边,张之洞仍是朝廷重臣,但他们的私人情谊依然深厚。光绪三十年(1904),因戊戌变法被贬谪的原礼部...
茅海建新书:《戊戌变法史事考三集》
戊戌变法无疑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伟大事件,充满着希望,结果被慈禧太后粗暴中止。这一悲剧性的结果,使得一百多年来诸多人士为之扼腕,诉说着悲怆的感慨之词……然而,我以为,对于历史学家与社会科学家来说,更为重要的职责,却是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我在写作上试图践行之,然直至作此结语时,我犹然感到仍是未竟的任务。
茅海建:光绪帝对康有为的五次保全
派——张之洞陈宝箴集团的多项工作,进入到戊戌变法的“深水区”——康梁的思想研究,通过文本与史事互证、“由梁渡康”等方式,确认了在变法前形成的“大同三世说”的内涵及持该学说的康有为在政治上的权变、康有为派上层路线与下层路线并举的基本策略、康梁变法思想形似西学而主体仍为中学的本色,为戊戌变法史再添...
张之洞出刁钻上联,无人能对,却被一人应对自如
张之洞曾预判梁启超的声名将不逊于他,事实证明这一预判十分准确。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还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和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成就上,他也曾担任辛亥革命后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司法总长,地位与张之洞相当。除了政治和学术成就,梁启超在子女教育上的成功也是...
一个广东人最后的警告,他确实眼光如刀
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联系”是否实有,暂且搁置,但梁启超此时对儒学的态度,的确显示出一个过渡人物的特性。往后一步,只是中国文人借经书针砭时弊的传统,往前一步,就是真正“近代”的民主概念,与随之而来的制度变革。和过去的所有自我打破一样,梁启超选择了继续往前。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更深入理解西学思想的...
近代中国追赶日本的八次机会——以及同时期中日改开对比(上)
其实,李鸿章、张之洞、陈宝箴、岑春煊、袁世凯等许多进步大臣都是维新派,而强学会建立之初,除了少数顽固透顶分子外,满朝文武也都是倾全力予以支持的,只不过发展到后来,一是顽固派借慈禧势力打压力度猛烈,二是康梁在理论与实践上仿佛也走得太远,所以其火热势头才逐渐趋于平缓。
戊戌变法中的湖南风云(6)张之洞为何转向
陈三立和张之洞很早以前就有唱和。1906年张之洞七十岁生日,陈三立曾写长诗为之贺寿,对张的一生学问事业备加褒扬。涉及戊戌维新时期张之洞的态度,陈三立以下列诗句加以揭橥:是时环外侮,机牙竞怒张。千纪积敝陋,势待扫以更。群言乃不揣,淆乱杂披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