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巴金:万里此分襟——明初解缙与胡广交谊考论
但是,永乐朝时内阁的权力受到皇权的极大限制,所有阁臣的官阶为正五品之后,且不置属官,不得干涉诸衙门执掌,他们的进退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能力的认可,那时永乐帝对解缙、胡广等人是相当信任的,君臣齐心协力地把明代江山推至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解缙在建文朝是任待诏,为从九品,胡靖任侍读,为从六品,两人入值内阁...
明代宦官研究:成果、困境与思考|太监|朱棣|朝政|朱元璋_网易订阅
明代勋臣、阁部九卿以及科道掌印官共议大政,仿佛群相议事于政事堂,难道连科道、勋臣也是相权的分食者?一朝自有一朝制度,从宰相制度产生以来,“相权”就是不断变化的。若谓明代有“相权”,那也只是特指明初中书省的权力,而没有一个其他的相权。研究者何必对早已罢废的“相权”念念不忘,非要株守一件敝物以...
明代官方舆情上下通达,聊聊明代针对舆论的收集都有哪些机构?
其实纵观明史,通政司的作用在明代的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在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通政司的作用在此时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从正德朝开始刘瑾专权,随后嘉靖朝阁臣权力过大、万历朝皇帝怠政、天启朝宦官擅政,使通政司的正常职能在一步步的遭到破坏;到了崇祯朝,国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不断,明朝大厦...
一个太监憋久了能有多变态?连累中国第一良臣被冤杀
如果当时,代为监国的朱祁钰真的一言不发地离开,这种不明不白的态度,会被视为一种默许,势必会让锦衣卫等王振一派的势力,毫无顾忌地反扑。锦衣卫手里拿着刀,是专门保卫皇帝的卫队。前脚一走,他们的刀就如果朝百官的头上砍去,百官就完全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于谦此举,不仅是救了群臣的性命,更避免了大明王...
明朝历史纪实—明初四大案之胡惟庸案,中国最后一任丞相的下场
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7月,担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杨宪被杀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进一步获得太祖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太祖便径直...
为什么明朝的皇帝大多不能像清朝那样把大臣治得服服帖帖
为什么呢?因为皇帝不同意他们做丞相(www.e993.com)2024年11月9日。不能做丞相就意味着不能组建丞相势力一个人凭什么和文官集团斗?就算是一心一意迎合皇帝与文官集团作对,当文官集团反击时,阁臣一人怎么抵挡?在这些因素的制约下,阁臣们基本都站到文官集团那一边,最起码也是尽量不得罪文官集团。皇帝与文官矛盾激化后也基本没有帮皇帝的,就算是帮...
宰相和丞相有什么区别,朱元璋废除的是丞相制度,还是宰相制度?
正所谓“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此时的内阁只作为皇帝的秘书部门存在,权重但位轻,相对于此前的丞相,权力已经有极大削弱。内阁制度的形成,也使得明朝形成了特殊的“票拟制度”,从而保证权力的顺利运转。也就是凡是遇到军国...
朱元璋为何要废除丞相?内阁首辅是否等于丞相?内阁制度最合理
这么一来其实内阁首辅就跟过去的丞相没什么差别了。所以说老朱理想化的管理方案,还是经不住后世子孙们的偷懒。比如说严嵩、张居正这些内阁首辅,权力几乎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张居正在任期间,整个大明王朝,都是靠着他一手维持着,权力地位更甚于昔日的宰相。
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十一位文臣,称无双国士!
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
朱元璋废丞相制
明代官制的最大特点是中央集权加重,皇权发展到高峰。尤其是在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大权独揽,中央集权变成了皇帝一人专权。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在明代是皇帝的辅佐官,虽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为虚衔。明代中期以后,成为大臣的加官或赠官。万历年间,张居正为太师,掌有实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