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龙: 时间与道:论孔子的时间观
如果说前面是从长时间能否前后一贯来检验个体是否真正做到了心灵的安顿与仁德的具备,并由此展现时间的检验之功的话,那么这里便呈现为另一种时间检验的面向: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否依然守持仁德。这同时体现出时间与仁德的关联。金景芳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另一个是‘仁义’。第一个核心是基本的...
追本溯源,孔子是怎么说“仁”的?
这句话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说的,意思是老师讲的道理,就是“忠”和“恕”啊!孔子讲的所有道理都是以“仁”为中心,也就是说,“忠”和“恕”就是“仁”。这两个字也很有意思。“忠”,其实不是现在理解的忠于谁谁的意思,而是“心”在“中”间,不偏不倚,遵从公平道德的意思。“恕”,则是“如心”...
老子犹龙 孔子如凤
从上述记载和故事中不难看出,将老子、孔子比作龙凤,其实是古人的巧妙比德,其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形似而是内在的神似。大体而言,龙凤是想象的产物,是历史记忆“层累”的结果。从先秦文献来看,龙并非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或“帝德”“天威”的标记,而似乎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可以豢养甚至食用。如《左传》有言:“...
诠释| 孔子说的“小器”“大器”“不器”,究竟指什么?
孔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意思是,君子使人做事,是根据这个人的能力、专长等实际情况来衡量,而不拿完美的标准作要求。这里的“器”与“备”(完备、完美)相对,指的是有限性,即人的...
深度分析:孔子思想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我们可以理性地看到,孔子的很多人生哲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生命力。二、孔文化中个人品德的培养(一)以“仁德”为本,坚持“忠恕之道”儒家文化以“仁”为根本,以“中庸”为准则,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治国”为目标。注重提升个人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杨景生:试析《论语》对于写作主体修养的启示
作者应当尽心尽力追求真理(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论语·里仁第四》载,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卫灵公十五》载,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即使老师,也不必谦让。追求真理,就要求作者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是非分明,爱憎确当,“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论语·子张十九》载:“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
孔子认为这样的根基很重要,也适合现代人学习
《论语》中这句话,孔子认为一个人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话,一般极少出现冒犯长辈和上司的情况,更不会犯上作乱了。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工作,只要基础打好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就打通了。而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这些孝悌的准则,应该就是仁德的根本了。在这里,孔子认为,孝道和仁德就是作为君子的基础。2.一道惊雷...
《论语》中的仁德观
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地喜欢人、憎恨人。原因是他们没有私心,客观公正。人人都有爱恨,有喜欢的人,有讨厌的人。但有时由于不明智,喜欢的可能是坏人,讨厌的可能是好人。更有甚者,出于私心而有其好恶,他的好恶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利害。为了个人私利,他...
解山东|“非齐鲁无以生孔子,非齐鲁无以成儒学”
孔子为宣讲仁德思想,曾经去宋、郑、蔡、楚等诸侯国,但没去过中原争霸的大国,显然是知难而退的。这里还有一个反例可以证明:商鞅三见秦孝公,先讲尧舜之治,再讲禹汤文武的王道,都被嗤之以鼻,第三次他讲霸道治国时才让孝公动心。可见,在那里,像儒家这样徐徐收功的学说,是无存身之地的。(大众日报...
哲学研究 | 颜炳罡: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精神价值
在天为道、为命,在人为德、为性,通过“下学上达”、“践仁合天”之功夫,实现人与天道流行浑然无隔的“无言”之境。黑格尔说孔子只是“世间的智慧”,说明他不了解孔子的“道”的真谛。在孔子,“道”具有形上学意义和超越的信仰意义。沿孔子的道、德、仁、天、人、性、命之意义,《中庸》、《易传》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