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专家何忠礼主编,带你认识科举塑造下的生动宋代
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和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有元一朝,共行科举16次,按规定应取进士1600人,实际上只取了1165人。在官员总数中,科举出身者所占比例甚小,据有人推算,仅占4.3%。而汉族儒生要通过科举当官的可能性更小,士失其业,情绪低落,不免有不遇之叹。出职...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
如果外放,二甲进士是推官(知府佐贰正六品,后来废除),三甲进士是知县。品级上明显占优。雍正时期,出台了一个二甲一名榜下即用的新规定,二甲一名即传胪,总成绩的第四名。榜下即用是指不用走吏部月选的程序,皇帝直接就下旨授予具体官职,好一点的是南书房行走,大部分是实职六部主事。二甲名次靠前者,以试用主事...
诸城仅明清两朝就有125人考取进士,您知道几位?
56、王植清雍正五年(1727年)第三甲第151名;57、高璿清雍正八年(1730年)第三甲第18名;58、刘维焯清雍正八年(1730年)第三甲第75名;59、李宜芳清雍正八年(1730年)第三甲第81名;60、丁廷植清雍正八年(1730年)第三甲第257名;61、范廷楷清乾隆元年(1736年)第二甲第22名;62、路斯...
山西科举史上最后9位进士
当然,答的不好也没关系,因为殿试只排名,是不淘汰的。据刘大鹏记载,当时的风尚,会试、殿试主要看卷面,字写得漂亮是第一位的。最后,除一甲三名进士及第外,二甲录120名,有山西士子两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录150人,有山西士子七人,赐同进士出身。这9个人,也成了山西科举史上最后的进士。根据当年的题名碑,撮录相...
二甲、三甲进士待遇有何不同?出入不是太大,看完你就懂了
殿试二三甲的划分标准:策论成绩为主,二甲必少于三甲殿试是清代科举制度中的最后一关,由皇帝亲自出题,考生在保和殿内作答,考试时间为一天,只考制策一场。殿试的目的是重新排定名次,按照成绩确定一二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享有特殊待遇,而二三甲进士则需要...
通往权力之路:明清科举进士的上岸史
一般情况下,进士中二甲者,可内授主事,外授知州;中三甲者,则内授评事、中书、行人,外授推官、知县(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不过,朝廷向来“僧多粥少”,吏部留给新科进士入职的中央岗位也杯水车薪。因此,为了体现官职分配的公平性,吏部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每隔两个月分批次安排进士上岗。但,这仍然无法解决岗位分配不均的问题。
@高考少年:独占鳌头、魁星点斗……请收下这些穿越百年的祝福!
“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赶考生的祝颂语,祈愿科举、仕途一帆风顺。此件上雕数只鹭鸶在莲叶间穿梭。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连的谐音,有“一路连科”的美好寓意。二甲传胪清·粉彩“二甲传胪”图鼻烟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乍看寻常的池塘小景,其实寓意深刻!
看老祖宗在考场上的作弊和反作弊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好在这一年刘蜕考中了进士。由于他老家已经50多年没出过进士了,被称为“天荒”,所以“破天荒”这个词的典故,就是从他这里来的。参加科举考试首先要算一笔经济账。对于外地考生来说,赴考的差旅费就是很大一项支出了,然后考试的试卷费用,笔墨费用,服装费用(有些人作弊的打点费用这里先不提了,后面会提)等等,都...
知否:原著中“四大才子”谁的科考成绩最好?顾廷烨竟然垫底!
“顾廷烨从三甲的榜单上刷下来。”这三甲应该就是顾廷烨的排名,再加上考官说:“顾廷烨有效仿范文正公之志。”范仲淹当初的名次是二甲九十七名,顾廷烨和他相近,三甲刚好符合这个水平。难怪顾廷烨会“弃文从武”,虽然他的文章写得好,但是不被条条框框约束,排名自然上不去,还不如当个武夫,靠“武力值”说话!
别再用错了!“三甲”并非特指前三名或第三名,源自古代科举制
当时殿试内容相对简单,仅考时务策一道,试题一般由内阁预先拟定好,考试前一天呈给皇帝圈定,殿试时间一天为限,日落交卷。随着宋代科举制的不断成熟,也有了“三甲”的说法。“甲”代表最优秀、最出色的类别。因此,人们习惯性地将“三甲”理解为三个最优秀的人,并一直误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