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探微|严学宭的学术跟随与学术预流
学校大都一切如故,但言论不大自由耳。”1948年4月14日日记云:“晚,严学宭来谈,云闻之在香港友人郭沫若读余《叔夷钟》《曾侯簠》两跋,皆表示佩服之意。郭曾贻书于余,略不及此,以余论金文于渠有微词,故虽??叔之释,渠仍示不满。此君虽从事学问,仍不免政客习气也。”从杨树达日记所载各类言谈看,严学宭对...
当时两少年,如今亦未老——朱季海与张洪钧的师生情
朱季海对甲骨文的兴趣持续到晚年,撰写有《甲骨别录之一》《古文弌弍弎从弋说(附释必、说樴弋)》等文章。研究古文字学,困难重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在《谈自学古文字》中说:“根据亲身经历的甘苦,我觉得有义务告诉大家,自学古文字学实在是很难的。今天的古文字学,已非历史上的小学、金石学可比,它介乎考古学、...
纪念|金冲及、金之夏: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年轻时也许没有明确地意识到,时间相隔越久,这种感受反而越来越强烈。如果年轻时没有受到过这些熏陶,在心中对怎样才算是做学问树立起一种无形标尺、不如此就不敢拿出来,恐怕连今天这点微薄的成果也难以取得。”周谷城先生曾对我说:“我是看你长大的。”的确,我可以说是在复旦师长的教育下长大的。
小中见大、大中见全:孙机先生与中国古文物研究历程
三是学科贯通,孙先生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关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百科全书,这正是他“小中见大,大中见全”研究思路的体现。孙先生强调要专精与通贯相结合,具有学术战略家的高度。霍宏伟认为,孙先生的文物研究著述对于年轻学子们来说,具有启发意义。希望大家能够反复精读孙先生的著作,从中领悟他的研究方法,上升到方法论...
耕读经典,学问思辨——慕山书社读书育人新模式
《礼记·中庸》中说,学习之道在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后北宋大儒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在拟定学规时也吸取了这一想法,以“学、问、思、辨”作为学生的为学之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穷理”的目的。慕山读书会采取书院式议读培养模式,在读书方法上也对前辈先贤的优秀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
总要去一趟安徽吧! - 国内新闻 - 陕西网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雨落在了徽州,才算落对了地方撑一把伞漫步悠长又幽静的雨巷雨声与涟漪作韵脚人便是一句清丽的诗行“痴绝”是一梦烟雨里的无限思量也是一饮一啄间的大雅学问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深得这学问的精到臭鳜鱼、毛豆腐、刀板香、...
礼乐文明的精神:第十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陈壁生在致辞中表示,经学是中国最基本、最核心的学问。对张闻远先生他们一代人而言,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精神事件,他们的学问回应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明巨变。张锡恭集二千年丧服学之大成,与曹元弼遍注群经交相辉映。张闻远先生的丧服一书...
筑峰|山大中文的先生们
五岳”△冯沅君陆侃如先生合著《中国诗史》其中学术伉俪冯沅君先生、陆侃如先生分别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专家冯沅君先生的学生兼助教山大终身教授袁世硕回忆冯先生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对学生作业都一一认真校阅改动处必附有小条说明原因指明材料出处嘱咐学生做学问“功夫要死,心眼要活”有人调侃冯先生是...
海外中国学的研究需要怎样的学术批评?
即便西方一流的中国学专家,他们的研究也会有一些明显的错误。譬如,汪荣祖就认为,美国学者史景迁在研究张岱时,对相关中文文献的理解犯了常识性错误。在汪荣祖看来,“像这样的错误不可能是偶然的失察,而是由于阅读古文的功力有所不足;从前的汉学家很讲究文字上的训练,相比之下,而今显然逊色。”学问无东西,知识...
以实际行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共资助16名二级研究员、52名优秀中青年科研骨干和193名新入院青年人员。在宽松友好的科研环境中,研究人员能够沉下心来做学问,以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打牢基础、积蓄势能。一路风雨兼程,再回首已过万水千山。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三项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