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考古发现故事连载(6):海昏侯墓、庙底沟、尼雅遗址|考古眼
第一个证据是在主墓室东南角的漆盒,盒中有一和田玉做的印章,上面赫然发现有“大刘印记”四个小篆铭文,而史书记载中,这一地区西汉时期只有海昏侯一支王族。当然,最直接的证据是主棺中主人的身份印章,主棺中的尸身早已腐烂殆尽,但尸身的腰部,还存有一精美的玉印,刻着两个字:刘贺。墓主人的身份也被彻底确定。
2019年,英国发现1600年前马赛克壁画,出土文物中竟刻有简体汉字
让人觉着特别奇怪的是,专家接着在壁画遗址那发现了几块大小不一样的石头,一开始专家觉得是有人捣乱呢,但很快就意识到事情没那么容易。石头上的那些字符看着像简体汉字,明明白白写着“吉姆在这里”,但简体汉字是咱中国建国后才大力推广使用的呀,在这之前呢,汉字是从甲骨文一路演变到小篆、隶书、楷书的,而且...
由《石鼓文》看先秦书法艺术的演变
若再上溯至殷商,我们发现,《石鼓文》与殷周甲骨、金文在字法和书法风格上虽然有差异,但变化也没有那么剧烈。而若将殷商甲骨、金文与秦小篆对比,其间的“大、小”差异之大不啻霄壤。由此说明《石鼓文》既能上承殷周甲、金、籀文之变,又可下启秦篆整饬严谨之风,堪称战国时期文字讹乱纷繁莫测之际的定海神针,也是...
解码两千多年前的神秘守丘刻石 19字藏着哪些秘密?
刘卫华:陈仓石鼓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官方制造”,石鼓共10只,形如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每个重约1吨,上面均镌刻有“石鼓文”(大篆),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刻铭精美规范、内容丰富,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其真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守丘刻石不似官方刻铭那般宏大、堂皇,其表达比较个体化。2300多年...
东西问|刘卫华:解码两千多年前的神秘守丘刻石
刘卫华:陈仓石鼓系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官方制造”,石鼓共10只,形如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每个重约1吨,上面均镌刻有“石鼓文”(大篆),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刻铭精美规范、内容丰富,创下中国文物史上的奇迹。其真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守丘刻石不似官方刻铭那般宏大、堂皇,其表达比较个体化。2300多年...
秦会稽郡治所确定:考古发现位于苏州金城新村遗址周边
本次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密集性叠压堆积的板瓦、筒瓦、瓦当和陶管等建筑构件为历年来苏州城市考古所罕见(www.e993.com)2024年11月3日。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带有秦“右”字铭文的陶管及大量相关建筑构件。“‘右’字为小篆体,‘右’是右司空的简称。”程义解释,右司空是当时土木建设部门的主官之一,带有右司空印记的构件只能用于官府的高等建筑...
洛阳发现1800年前书法,用三种字体写成,可惜被人破坏、断成两截
洛阳发现1800年前书法,用三种字体写成,可惜被人破坏、断成两截,小篆,隶书,书法,洛阳市,熹平石经,三体石经
从简牍到碑版,看隶书的整理与传播者是谁?
可见,程邈整理的隶书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但是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程邈整理的隶书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隶书的产生是为了书写便利,此时只有官司刑狱用之,其余尚用小篆。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和帝时才有所改变。从已发现的简牍帛书书法史料来看,隶书在西汉中晚期已经发展成熟,这样一来,康有为“西汉未有隶体也...
孟会祥 | 从“超越古人”说起|艺术|苏轼|王羲之|董其昌|王献之...
小篆成于秦,唐代的小李远不及秦代的大李,唐以后清以前,都没什么成绩。楷书成于锺王,后世小楷,恐怕不能与锺王比肩,无非祖述锺王,各有阐发。行草成于二王,后世行草,大体上不及二王,只能“得右军之筋、得右军之肉”等等。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
侯马盟书:两千五百年前的结盟声明
侯马盟书不仅有助于研究春秋晚期的晋国历史,因其是目前发现比较早的毛笔书写的文字,故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也持续引起关注。侯马盟书字体介于大篆与小篆之间,在承袭西周文字的同时,又表现出了晋国的区域性风格。侯马盟书的书写,有偏旁随意增损、部位游移、繁简杂侧、义不相干、滥为音假、随意美化、信笔涂点的特征,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