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美好生活需要所应有的德育
“回应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建构”,其实是讲德育内容,也是讲德育形式。首先,回应美好生活需要的德育内容,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檀传宝认为三大教育主题或者德育之“德”要特别关注。1.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追求有基本人伦与教养的生活《孟子》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
盛夏:共同制定班级公约的德育意义与实践要义
交往德育模式主张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反映“主体间的平等交互关系”,强调“学生对于社会道德规范的适应和融合应由师生共同去做,在交往对话中寻求尽可能多的共识和理解”,德育结果是“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和理解他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能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从而彼此获得真正的自由”。制度德...
非遗如何成为学科: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
儿童是白纸,儿童的德育美育异常重要,我们在儿童对外界产生兴趣时用非遗的美好事物与德性去影响、培育孩童,会形成他们美好纯正的人生底色。这时的非遗教育要根据儿童发育成长特点,以直观感性、好吃好看好玩的非遗产品引导儿童对非遗的认知,并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感情。到了小学阶段,在直观感受非遗的同时,在小学课堂内外...
《中国教育报》电子版 - 中国教育新闻网 - 记录教育每一天! www...
为不断传承中幼的办园理念、弘扬高尚师德,中幼以“爱”为核心,通过“讲好两个故事”滋养教师的德性,培养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教师。一节一次的“我和中幼的故事”,以庆祝重要节日如妇女节、国庆节、园庆日等为契机,邀请不同时期进入中幼的教师讲述自己与中幼共成长的故事,让青年一代真切地感受到中幼文化的浸...
厘定与贯连: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
两者有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共同的理论基础,其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关系的学说、人的本质的学说、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的学说等等,为“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的形成、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师德必修课:需要更深刻的精神引领与德性体悟
因此,才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而具有这样传统文化基础的师德思想,在现代社会就可以从德性共通的一面,以家校德育为切入口来连接教师与家长的情感(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师德的基础是人德,师德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必修之路既然,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说明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体系里,师德和人德其实完全可以相互转化。我们...
介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有关情况
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接下来我们继续举行教育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六场,向大家发布和介绍《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有关情况。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先立德,我们常说德育为先。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教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为解决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期存在的一些老问题...
从德育到礼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思路与新思考
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和体系,事关社会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时代发展、现实诉求,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必须从理论建构走向社会实践,重视拓宽传统文化进校园、传统美德进课堂的有益途径;必须关注教育者的德性涵养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个体道德性的...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人性平衡术——一种对于德育本质的卢梭式探讨...
的姿态作为爱弥儿道德教育的人性起点,从而在根源上恢复人的德性品质。三、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依据:爱弥儿的亲社会性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卢梭为爱弥儿设置的道德教育在人性起点上需要依赖于人自身的“反社会性”,但爱弥儿身上整个道德教育的人性终点并不是反社会的,而是具有“亲社会性”。当然,这里的“亲社会性”并不...
古代书院蕴含的德育关切
书院产生于唐代,源出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中国古代书院在载道问学的同时,尤为注重德性,蕴含了明伦修德的德育关切。正所谓“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六经》以为户牖,《四子》以为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