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向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开刀”
这些行为包括: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研究成果;伪造科研数据、资料、文献、注释,或者捏造事实、编造虚假研究成果;未参加研究或创作而在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上署名,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虚构合作者共同署名,或者多人共同完成研究而在成果中未注明他人工作、贡献;在申报课题、成果、奖励和职务评审...
基金委发布今年第二批学术不端通报,院士候选人受处分
本次评审专家由于涉及请托问题受到处理,可能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简称《处理办法》)2022年的修订有关,修订中特别将“打探、打招呼、请托、贿赂、利益交换等”中的“打探”、“打招呼”、“请托”纳入科研不端行为予以惩戒[4]。而在2020年武四新的案例中,参考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论文批量被撤藏何隐忧 如何遏制学术界不正之风?
朱邦芬和王志珍都认为,对学术不端行为惩处不一,是科技界的一个隐忧。有些单位从轻处罚,甚至包庇违规的科研人员,使得违规成本低。这样既不能让违规者付出代价,也不能惩戒后人。自律与严格惩处双管齐下,才能遏制这股学术界的不正之风。“这种严重违规的事,越是遮遮盖盖,影响越不好。”王志珍说,中国每年有几十万...
查证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将认定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对由于违反学术道德、学位论文买卖代写、论文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而形成的“存在问题学位论文”,要依法撤销该论文作者所获得的硕士学位、注销学位证书,追究导师等相关责任人的立德树人责任。对于不予配合造成抽检工作无法进行的学位授予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交的拟抽检论文,直接视为“存在问题学位论文”。
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3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4)记者排序与其对论文的实际贡献不符。(5)提供虚假的作者职称、单位、学历、研究经历等信息。不当署名排查需要从作者的专业背景、结构以及在沟通过程中的联系情况来综合判断。随着高校、期刊出版社等学术部门引入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一稿多投、重复发表都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文字抄袭等比较明显的学术...
15所高校教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人民网披露,处理结果大快人心
这一点很有必要(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学术不端是一种危害学术信誉的活动,它对学术活动的公平与诚信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第一点,抄袭与抄袭是最普遍的一种学术不当。大学老师擅自转载他人的研究结果,或擅自将他人的观点、资料或研究结果加以适当的引证或标明来源,均属“剽窃”。这样的做法既是对别人智慧财产的侵害,又是对科学研究...
新型学术出版不端行为,用AI检测能轻松发现吗?
据梁冰判断,未来类似AI写作等利用新型技术手段完成文献的占比会越来越多,类似的学术不端行为会愈演愈烈。编辑和评审专家要做好文献审查的把门人,努力做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把学术不端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同时学术出版机构也可以通过出版联盟等加强对作者、编辑及专家的教育培训,引导大家正确认识AIGC,...
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就是科学研究的规矩。只有遵循学术研究的程序、方法和规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出精品力作,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科学发展、学术繁荣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基础上。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整治“打招呼” 对科研不端行为坚持“零容忍”
一是监督委员会鼓励举报人对“打招呼”行为进行负责任的举报,提供真实有效的线索和证据;二是对涉及“打招呼”科研不端行为积极调查、严肃处理,监督委员会充分发挥独立开展学术监督和惩戒学术不端行为的作用,将相关案件列为重点查办案件,坚决以“零容忍”的态度对查实的责任人严肃惩戒;三是以案示警,充分发挥震慑效应...
频频曝光!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高校何为?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研诚信建设和学术不端治理的指导意见》,强调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要突出“严”的主基调,对“论文代写买卖”“有组织打招呼”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从严从重处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在作出学术不端认定和处理的基础上,高等学校还应当按照责任人党员、公职人员、事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