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睡觉,美女如云却一度仅1个男人,这个我国小镇有何独特?
在这里,你可以遇到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是赫哲族,据统计,赫哲族总人口5000余人,而绝大多数赫哲族人都生活在乌苏镇内。赫哲族是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他们的生活与三江平原的江河湖海紧密相连。在乌苏镇,你可以看到赫哲族渔民们驾驶着桦皮船或快马子船,在江面上穿梭...
几本与近现代吉林籍名人有关的书籍
由于大多数关于乌·白辛的介绍,都提及他是赫哲族,而且《赫哲人的婚礼》又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因此很多人认定他是黑龙江籍。不过,从《乌·白辛文集》收录的乌白辛夫人高蓝所撰写《乌·白辛生平传略》一文可知:乌白辛原名吴宇洪,出生在吉林。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可知,其家族应当属于吉林城的伊彻满洲旗人,清亡后才变更回赫哲...
虎年说虎:你知道它几个名字?
乍听以为人名的“李父”“李耳”这种对虎又敬又惧的“崇虎”情结,贯穿在大部分别称中,“大虫”算一个典型,“李耳”则又算一个。汉代扬雄《方言》有云:“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这“李父”和“李耳”听起来,不像动物的称呼,倒像人名。其实,“李父”和“李耳”均非汉语词...
除了“山神爷” 你还能说出几个老虎的名字?
乍听以为人名的“李父”“李耳”这种对虎又敬又惧的“崇虎”情结,贯穿在大部分别称中,“大虫”算一个典型,“李耳”则又算一个。我叫你一声“李耳”,你敢答应吗?摄影/ErikaParfenova,来源/图虫创意汉代扬雄《方言》有云:“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这“李父”和“李耳”听...
走近赫哲族文化
吴明新老人今年已经80岁了,除了参与演出、文化研讨会和教材修编,他还坚持为小学生们讲授赫哲族文化。他说:“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10年里,已有200多人跟我学习过伊玛堪,其中有1/10的学员是汉族。这些培训课程不收取学费,受到政府的支持。”一直致力于伊玛堪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慧英感慨:“对传统文化的抢救,...
赫哲族 乌苏里江渔猎式原生态(组图)
伊玛堪:说起赫哲族就不能不提伊玛堪(www.e993.com)2024年11月11日。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古老说唱艺术,赫哲人自称是“捕鱼人的歌”。伊玛堪篇幅巨大,现有50多部典籍,每部都在几万字至十几万字之间。其内容丰富,涵盖本民族历史、英雄人物、社会生产、风俗习惯以及信仰。2006年,伊玛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江街津口赫哲族乡挖掘鱼文化 打造民俗旅游度假区
门前的赫哲族青年穿着民族盛装跳起欢迎舞蹈,走进木建筑的赫哲族展览馆内,这里陈列着赫哲族的鱼皮服装,展示生活习俗,丰富的渔猎资源,以及名人及文化艺术。院内有一座棕红色的《山魂》雕塑,这座雕塑作品也是赫哲族发展史的一个形象说明,再现了赫哲族的狩猎文化,领略到赫哲人勤劳勇敢的精神面貌。猎熊、神偶群、狗拉爬犁...
三江国际旅游节:赫哲族风情
赫哲民族文化村大门是典型的赫哲族建筑木克楞。专家们在赫哲展览馆看到了赫哲族在不同时代的生产生活情况、文化艺术、宗教习俗、手工艺品、历代名人等。由钓鱼翁、山魂、猎归组成的大型组合雕塑以一个连续的渔猎过程,展现赫哲族悠久的渔猎文化,表现了赫哲族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专家们了解到该民族是乌苏...
油鱼冒充大马哈鱼 大马哈鱼有哪些营养价值
将其盐渍成“大麻哈鱼籽”,便是闻名于国际市场的“红鱼籽”,极受欧美各国大众的欢迎。居住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人还用大马哈鱼皮制革,做成皮衣服、长拉靴、烟包和钱包等。大马哈鱼的肉、肝、精巢和头,均有药用价值。其肉有补虚劳、健脾胃、暖胃和中之功效,可以治疗水肿、消瘦、消化不良、膨闷胀饱、呕吐酸水...
刘魁立:民俗学伴我行(名人专访)
但凡接触过民俗学的人,对刘魁立这个名字就不会陌生。他的长文《谈民间文学搜集工作》曾引发一场关于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大讨论;他策划主编的《原始文化名著译丛》填补了国内没有欧洲民间文化基本理论著作的空白;他组织策划的《中国民间文化丛书》一版、再版,广受业内外好评。学生眼中的刘魁立,是一个极好的老师,谦虚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