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契合的三重维度
三是表现为絜矩之道与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传统儒家追求中庸之道,既是对宇宙天地的觉解,也是对社会生活的领悟。王夫之指出:“君子只于天理人情上絜著个均平方正之矩,使一国率而繇之。”[34]以自新的精神来新民,求取大公之矩,并将絜矩之道推之天下,进而能与天地同流。其中体现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共产...
社会转型与文化激荡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困境与重塑
在多元观念上,中国文化在价值取向上相对单一,强调伦常本位文化、重人文精神等。而西方文化更加多元,鼓励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西方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思想和观念,一方面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价值观的混乱和迷茫。2.2.2文化融合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方向从文化融合...
全文丨文明交融论—基于突出特性与价值立场的中华文明新主张
彰显着以人为本、守正创新、交流互鉴、命运与共、和合共生等价值主张,倡导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超越历史、文化以及地缘和制度的差异,自立、自强、自生、自觉、自为,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对于确保改革方向、实行改革动员、增进改革认同、达成改革共识、凝聚改革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确立和贯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关键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将党的领导贯穿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党始终成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强领导核心。
中国哲学“本义的价值”观念及其结构层次
如前所述,道家的自然无为原则,强调自然与人为的界限。儒家的忠恕之道,则旨在通过物我、人我间的划界,达成人、物价值平等实现前提下的一体相通。“不诚无物”,一是就物一方面说,言“诚”为物所本有;一是就人一方面说,言人之“不诚”,其心妄生分别,将使物乖其所“宜”而非其所是。因此,人须成己以成...
焕发中国经典哲学的时代活力——中哲史学会2024年会纪要
杨勇指出孟庄并非完全不相及,庄子及其后学对孟子仁义、是非、性善、仁政等主要思想,以及取法尧、舜、孔子等取向有针对性批评(www.e993.com)2024年11月6日。许家瑜指出道家文本处于世界哲学与世界文学的交会处,并以道家思想为镜,尝试反思世界视野下中国哲学可能的研究方法和立场。罗安宪指出老子对“德”的贡献是将道与德联系在一起,认为德是道在...
简帛《老子》的当代价值与国际影响-光明日报-光明网
竹简本在众多版本中时间上最接近祖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其内容远没有帛书本和传世本丰富,因而并不可能取代此二者。韩禄伯与艾兰(SarahAllan)教授联合促成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发表当月即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举行的郭店《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到海内外二三十位道家研究的重量级学者与会并...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主干吗?
首先,在《易经》中并没有那么显明的尊卑的观念,甚或还崇尚“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卦上九)的观念;在《老子》《庄子》书中,贵贱是一个存在着的事实,却不是应有的事实,因为在价值观念上,老庄都不认同贵贱定位。而在《易传》中,天尊地卑、王贵民贱,不仅是一个事实,更是一个价值定位。其次,老庄多次谈起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深厚文化根基
“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说明“贵和”价值取向在中华大地上已深入人心。为了实现“和”的理想,古人提出“尚中”方法论。“中”即不偏不倚。儒家认为“过犹不及”,提出“允执厥中”、“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等守中方法。道家从“反者道之动”出发,倡导“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理论周刊丨新论语⑦: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仁民爱物”,都蕴含着仁爱及于万物和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生产、生活的价值取向,荀子则向往“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志在实现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命题,为传统生态思想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哲学依据和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