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超越德国观念论的关键问题与历史...
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 小束手稿的理论价值
所谓“生产的物质条件”实质就是生产资料状况,技术上表现为以工具为标尺的生产资料发展水平,权力关系上则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归属所有,及其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关系。通过生产资料这个关键中介,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被确定,由此也使个人获得本质的社会规定性,人与人的本质差异被揭示。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分析了生产的物质条...
历史学 | 历史知识在公共空间的传播与衍化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分析历史的四个范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再生产、人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借鉴这一思路,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职业历史学家的历史书写,即是历史知识的生产;当它进入公共空间以后,就发展为历史知识的再生产。职业历史学家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社群,他们在主观上或可忽视史学之社会性...
以系统观念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系统观念,统筹谋划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体推进“一化三改”,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面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运用系统观念...
共产党宣言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学思平治」周力:必须更加科学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
他列举了苏联社会主义运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实际困难,包括理论与实践衔接不上的问题、物质利益如何落实的问题(www.e993.com)2024年11月17日。他指出,现在就实现完全的社会平等还为时过早,居民工资的增长不能超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等等。1983年6月15日,安德罗波夫在专门讨论制定苏共新党纲和意识形态问题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总结了苏联国内的政治经济...
“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守正创新
唯心史观无力解决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辩证关系,而片面夸大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形式的作用,从根本上颠倒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因而无法把握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人类历史规律,也使文化问题陷入了困境。而马克思“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
【政治】2024年成人高考答题技巧!|科学|社会改革|唯物辩证法_网易...
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
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哲学变革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人们在其中生产自己生活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物质条件、与这些条件相联系的必然的交往方式(生产关系)以及这一切所决定的个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当它们以思想表现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采取观念条件和必然关系的形式,即在意识中表现为从一般的抽象概念中产生的规定。“于是,在思想家们假定观念和思想支配着迄今的...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新质特征和理论要素
然而,改革开放之初,面对新的生产力发展环境和生产关系,特别是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什么、如何改、多大程度改,以及生产资料姓“资”还是姓“社”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关问题,理论方面仍存在一定争议,也给实践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不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