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明|当“名刊”遇见“名报”:《新青年》在《申报》上的广告运作
还见证了这份名刊从初创到成名的变迁过程;而作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名刊”之一,《新青年》亦凭借着启蒙的影响力,不仅在《申报》中留下了思想的花火,甚至停刊多年之后,《申报》依旧有对《新青年》的追溯,并刊登过《征求广告》。
陈独秀信札︱《新青年》编辑同人思想演变的历史见证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的国民性即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指出这六条标准的基本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并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由此,陈独秀团结一批知识青年,以...
《〈新青年〉精选》:从阅读走近“觉醒年代”
《新青年》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刊物和现代文化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献,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次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开始改称《新青年》至1926年7月停刊,共出版发行9卷54号,包括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数量多,内容丰繁,如欲全览,需耗长时。干教授说,...
初心之路|《新青年》杂志只发行了11年,为什么被一再提起
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新青年的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917年初,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同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两年后,五四运动爆发,《新青年》成为这场运...
觉醒年代:围绕《新青年》走向鲁迅三次否定胡适意见站队陈独秀
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市民抵制巴黎和约入狱后,《新青年》停刊四个月。其入狱之初,好友兼老乡胡适曾有意接手《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但大家认为这两本杂志都是陈独秀创办的,无人可以替代他,他不在不如停办。后来还是鲁迅认为《每周评论》继续办对营救陈独秀有好处,同意由胡适接手《每周评论》,《每周评...
响应与批评:五四运动前蓝公武与《新青年》同人的互动
这不仅说明该报在“五四”前期思想界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揭示出它与《新青年》同人之间关系的不一般(www.e993.com)2024年11月25日。此外,学生运动爆发后,陈独秀曾预测政府当局将有所动作,“整顿大学,对付两个日报、一个周报,恐怕是意中的事”。两个日报便是指《国民公报》《晨报》,周报则为《每周评论》,从中可见《国民公报》和北大、《每周评论...
《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上)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到1926年7月终刊的近11年中,经历了从个人刊物到同人刊物,又从同人刊物到社会主义刊物,再从社会主义刊物到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三次转折。以刊载明确表示“现在是应该抛弃(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了”的《本志宣言》为标志的《新青年》月刊第7卷第1期,应是共产党报刊起源的标志。鉴于20...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首次展出 披露《新青年》停刊事宜
陈独秀致胡适信札首次展出披露《新青年》停刊事宜展览中的镇馆之宝陈独秀、梁启超致胡适的部分信札摄/法制晚报记者洪煜今天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行了“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展出的书信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免费向校内外观众开放。其中,镇馆之宝是陈独秀、梁启超写给胡适的信札。
陈望道、《新青年》上海编辑部与中共建党
通过这样一个人际网络的构建,以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包括其他新文化运动的同路人刊物)为中心,初步形成了一个倾心马克思主义的上海知识分子同人群体,从而为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成员基础。根据陈望道的回忆,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当时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有陈独秀、沈玄庐、邵力子、李汉俊、沈雁冰、陈望道等不足10个人...
新传考研火速收藏!《觉醒年代》中的新闻史考点大盘点
《新青年》《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观念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和大本营,为五四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它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新青年》由陈独秀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