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专栏丨刘晓峰:春节研究——新年节日群的内在结构与演变
我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有一个数字不分民族、不分文化都被极度神圣视,那么一定就有一个能够打通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共同要素作用其间。结合本文我要指出的是,我所想到的能够打通所有民族和文化的这个共同要素,就是由“七”构成的月的周期。尽管我们今天可以很科学地说明月圆月缺的产生原因,但对于太古时代的人们,月亮和太...
学人专栏 | 刘晓春:“本真性”何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
民俗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非个人性、传统性和口头性构成了民俗特征的基本要素。这一特点决定了民俗作品难以被固定化,难以被具有独创性的创作赋予持久的形式,“由于缺乏永久的记录来固定其形式,这项工作就不是‘成品’(finishedproduct),需要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换言之,一个模式中的所有个体表现在评判上具有同等的...
萧放|非遗如何成为学科:非遗学科建设的破与立
非遗学科应具有理论研究、保护实践与人才培养三大任务,学科体系的核心是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非遗研究与学科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破除固有学科观念,建立新学科协同意识与机制;破除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建立理论观照实践,实践催生理论的互动关系;破除重器轻道、道器分离的非遗保护倾向,建立道器合一、相即不...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主体
同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听和看”的,传承人同民俗之“民”一样,完全陌生于“物质”“非物质”“遗产”等概念,可能回答不出“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却是最懂非遗的人群,是当之无愧的非遗代言人。倘若传承人同民俗之“民”一样,被排斥于学科建设体制之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必然步民俗学学科...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非遗保护20年,国人更加尊重和热爱中国...
民俗学是走出来的学问民间文学、民俗、非遗……刘魁立的研究对象,有着鲜明的特色。作为上世纪50年代就留学苏联的“海归”,刘魁立的研究对象没有选择普希金、托尔斯泰等文坛泰斗,反而是对准了普通百姓和他们的文化。他笑称,“我选择研究民间文化。”刘魁立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种子。那些民间的年节习...
民俗学家刘孝昌: 蜀水文化、丝路文化、休闲文化三大特色 昔日...
民俗学家刘孝昌:蜀水文化、丝路文化、休闲文化三大特色昔日“金花映月”变身“水韵天府”封面新闻记者谢燃岸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江安河畔的“水韵天府”都市休闲旅游街区,在2017年10月16日正式开街后,成为了成都西南片区的又一大文化旅游地标(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典雅小巧的川西风格房屋、唯美炫酷的水舞声光秀、梦幻科技的VR体验馆...
孙末楠的Fokways与燕京大学的民俗学研究
对于孙末楠的民俗论、社会进化论和社会学系统三大学说,孙本文花费了大半篇幅梳理其民俗论。孙本文指出,孙末楠民俗论的中心思想是:民俗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要素;它支配着人类一切活动。孙本文全景式地介绍了孙末楠的民俗论,包括:1.民俗的定义与产生;2.民俗的产生是不觉得的;3.民俗的起源是神秘的;4.民俗是一种社会...
潘鲁生: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纪念钟敬文先生
他指出“中国有丰富的民俗历史文献,不进行历史民俗学的研究是说不过去的”,认为仅就中国文学而言,即有古典文学、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三大干流,其中古典文学有民俗文化的要素,可引入实地考察、以今证古法等民俗学方法加以研究,所以从国家的文化基础出发开展民俗史研究,是“对综合或者单项的民俗事象的历史的探究与叙述,...
面对城市化社会的来临,民俗学应做出怎样的改变?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长达4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过程。进入21世纪后,中国又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国民在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山水自然、乡愁和传统文化等要素也会有所增加。”周星认为,以“当下”为指向的中国现代民俗学,自然不能无视“新型城镇化”的伟大实践,也不...
施爱东 | 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三、从非常事件切入民俗研究民俗学和历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先驱者,无一不把民俗学归在历史学或文学门下。顾颉刚把民俗学当作民众生活的历史来看待,创建民俗学的目的是:“我们要打破以圣贤为中心的历史,建设全民众的历史!”钟敬文也说:“一切的科学都是历史的科学。一切事物都有其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