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竞昊、熊明威:叙事史学与“非虚构写作”
兰克对于历史学的主要贡献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尽可能把研究过去同当时的情感分别开来;二是论述历史事件必须严格依据同时代的资料;三是按照权威文献的作者的品质、交往和获取知识的机会,通过以他们来同其他作家的证据对比,辨析出可靠的材料。[14]对于兰克而言,历史学就是科学。只要以公允的态度剔除“主观”偏见,就...
渠敬东 | 返回历史视野,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
因此,形成史研究,是要找出历史变迁的特定前提,诸如“圈地运动”、“农民革命”和帝国“殖民活动”便是这种带有结构作用的关键历史要素。不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形成,资本积累贯彻的则是一种当前史(historyofthepresent)的逻辑;一旦成型的雇佣生产关系确定下来,资本便可不断地进行自我复制,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
陆胤丨梁启超新史学的外来资源与经学背景
客观/主观等对立范畴,强调新史学所应具备的进化视野、群体意识和求得“公理公例”的本质追求;并进一步要求扩展史学范围:从客观对象上,“内自乡邑之法团,外至五洲之全局,上自穹古之石史,下至昨今之新闻”,均须尽力扩展史料;而在主观凭借的方面,则应注意史学与他学之关系,吸收地理学、地质学、人种学、人类学、...
张越 ▏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再审视
其中的史官和史家是史学史中的题中之义(史官是中国史学的独特部分,亦可归于史家中),史学的成立和发展以及最近史学的趋势是史学之“史”,梁启超将这四个部分平行列于史学史的“做法”中,可以看出在重点表述史家史书与纵向阐述史学史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突出史家和史书,就会影响到对史学发展过程的纵向展示;强调史学之...
高考历史史观(三)--社会史观、史学史观、比较史观与生态史观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可靠性不能保证;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靠性不能保证;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八、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同时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增井经夫:钱大昕、王鸣盛、赵翼,谁最能代表清代史学
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先王之政典”,所以历史事实凝集在六经之中(www.e993.com)2024年11月23日。为此,章学诚将古人无空言作为前提,并致力于将史学的权威重新叠加于其上。另外,章学诚还说:古代有留存记录的原则,所以并不拘泥于形式,可后世形成了条条框框,而留存记录的原则反而消失了。章学诚所谓留存记录的原则,应该是指出于统治需要而对权力进行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历史考证
三唯物史观指导下精审考证推进学术发展举隅马克思主义史家以精审考证的成果推进学术发展的著名例证当首推郭沫若和范文澜。郭沫若于1931年出版的名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它的成功为创造性运用唯物史观原理解释中国历史进程作出了示范,同时又雄辩地证明,发扬实事求是精神、重视史实和精审...
高考历史新史观新方法指导
(4)史学史观(“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5)比较史观(含同类不同期的纵向比较、同期不同类的横向比较)。
罗志田: 辛亥革命的“历史书写”
至于进一步“建立历史逻辑的框架,并据此提供历史解释”,则更是很多史学从业者渐已淡忘的要素了。而本书作者则明确了他想要“理解并为历史提供解释”(19页)。据作者说,所谓新闻方法,即“理解并解释任何事件或事实,需要三个维度里予以考察:冲突、人物与舞台”(5页),而他又特别赞赏读史的“格局”。
高考历史究竟应该考什么?上海试题提供了一种方向
主观题采用材料解读的方式是比较好的方式,因为它可以观察到学生对文献的把握能力、历史叙述能力,以及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历史学最为强调的“史实、史论、史识”。但用一段现代学者的研究,如何看出学生的文献释读能力?问的问题都是记忆背诵,如何看出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