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这就是我的杜甫,一个仍行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杜甫 | 纯粹现场
施家彰:你谈到了“寒冷”对一个诗人的造就,在介绍你的诗之前,让我读一下我翻译的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它正好与你的《冰钓者》一诗形成了对照。(施家彰的英译略)王家新:我很喜欢《江雪》这首诗。在巨大的空旷和彻骨的寒意中,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孤绝的个人意识。最令人惊奇的是它的最后一句“独钓寒江...
赵彦春:以韵译还原杜甫笔下的诗歌世界
中华读书报:从1741年杜甫的《少年行·其一》被译成英语算起,杜甫诗歌英译已有280余年的历史。来自中外的诸多翻译家曾留下多种译本,您如何评价既往的译者和译本?赵彦春:过往有些译本在表意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汉学家宇文所安翻译《望岳》中的“决眦入归鸟”一句,将“决眦”译作“splittingtheeyes”,表示拆开了...
杜甫的三位一体,他的人生可歌可泣,他的故事流传百代,他的诗歌无可...
杜甫虽然一路奔波,但他的诗歌创作也达到高潮,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千古绝唱就是此时创作的。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而身在蜀中的杜甫辗转听到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与激动,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
诗圣杜甫的西行漫记,是由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史诗聚合起来的,其中一...
公元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而身在蜀中的杜甫辗转听到这一令人激动的消息后,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与激动,写下了这首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在蜀中生活了五个年头的杜甫,听闻唐朝军队的捷报后,喜极而泣,一个憧憬了好多年的愿望此时此刻涌上诗人的心头,那就是重返故里。对于杜甫...
出身名门死于穷困,杜甫的一生为何“高开低走”
杜甫一生穷困的时候大概在三个时段,一个是安史之乱初期携家北逃,因逃难丢了很多东西,包括老杜骑的马也被人抢走了,到羌村后杜杨氏和几个孩子过了一年苦日子。第二个时段是在成州同谷县的一个月,因为打算入蜀,天气寒冷无衣无食,全家着实受苦。最后一个时段是杜甫的湖南岁月,这时候杜甫没了居所,主要在船上生活...
读书| 重走诗圣杜甫的前半生,再现大唐盛世的历史图景
威廉·狄尔泰(1833-1911)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加以把握和解释的过程,是在一个由各个阶段组成的漫长的系列之中发生的","归根结底,自传可以扩展成为对于历史的某种描绘"(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这种描绘虽然是有限的,却足以通过个体与世界的经验关系而充满意义。杜甫以亲历者的身份,用存世的一千五百首诗歌记录了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
杜甫的历史图景:与8世纪唐朝激荡交融的生命史
杜审言初婚薛氏共生六个子女,续娶卢氏只生了三个子女;而杜闲初婚崔氏仅生有杜甫一人,续娶卢氏则生下了五个子女。在杜甫中年以前,杜家维持着杜审言以下的大家庭,薛氏所生子女人数多、年龄大,在家族事务中占有优势。杜闲去世后,杜甫承担起大家长的角色,在首阳山下筑室卜居、二姑母议谥、继祖母庭院营造假山、薛卢...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
王红公以自身的经验“体认”到杜甫的痛苦与孤独。十三岁时,王红公就成了孤儿,干过各种杂活,当过工人、记者、画匠,经常居无定所。在翻译过程中,他总是从诗人存在的角度、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来寻求与杜诗的契合点。他声称:“把诗歌译成诗歌是一种饱含同情的行为——以一个人自己来体认另一个人,以自己的言说来...
公元767年,杜甫写下一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巅峰,乃是千古绝唱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是杜甫进入最成熟阶段的律诗,每个字都精心选择,精心安排,他的诗十分工整,格律严谨,几乎所有的遣词造句都安排得十分妥帖。
杜甫为诸葛亮写的一首诗,最后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选中学课本
杜甫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反映建功立业心态的作品,比如长诗《画鹰》中“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一句,流露出少年杜甫渴望施展抱负、嫉恶如仇的心声。而在诗作《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也展现了杜甫仰望高山时的雄心壮志。这些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意气风发、怀揣理想的杜甫形象。杜甫内心并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