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点亮绿城” 第二届南宁国际诗歌周诗歌朗诵会举行
新加坡诗人舒然朗诵了南宁诗人田湘的《南宁之夜》。“似繁星坠落人间/一座不夜城的狂欢悄然开始/大象的身影若隐若现/美人鱼仿佛在梦中游转”,诗歌开头将火热的现实与梦境般的诗意融合在一起,让现场观众感到亲切的同时,也体会到南宁的诗意盎然。诗人林琳朗诵作品《去南宁,赴一场诗意之约》。南宁诗人丘晓兰朗诵《销魂...
霍俊明:十年来诗歌的新质与可能
目前诗歌对外译介和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诗歌经典在外国的译介,现当代优秀诗歌的翻译,民间文学、口头文学以及少数民族诗歌在国外的翻译,新的翻译模式比如“合作自译”现象,百年视野下的诗歌对外翻译,对译介的媒介、途径、渠道和形式的讨论,海外汉学家译介中国诗歌的情况,翻译的现状、生态、新变...
初中现“惊悚”课文读物,内容画面感很强,家长看完担心不已!
就在前不久,官媒“中国新闻网”发布了一条关于初中“惊悚读物”的消息,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惊悚诗歌《河》被刊登在《现代写作》上,内容简短却极具画面感:“晚上/我拿着手电筒/往河里照/半年前淹死的那个/小孩/在水里写作业/他看见有光/就抬起头/冲我笑。”读完这首诗,是不是感觉脑海里立...
世界与中国 |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英译与传播
我于2009年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讨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2014年,我在香港岭南大学主办的《现代中文文学学报》上客座编辑了“鲁迅《野草》”专号,由此开启了我的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至于翻译,最初因博士论文研究之需,我翻译了一些中国当代散文诗。2013年以来,我翻译的哑石诗歌陆续发表在英文杂志上,2020年结集为《花...
傅元峰:那些没有形成文本的感受力,才最珍贵
傅元峰认为,现代读者习惯于从修辞结构和信息内容入手,将诗中的情感具象化并命名,而忽略了诗人试图表达的那种无名感受。之后,他还用《十五从军征》《春夜喜雨》以及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举例分析,告诉大家真正的文学欣赏应当在于捕捉那些未被命名的情感和瞬间。呼吁大家在日常中培养对文本隐藏情感的感受力,而非仅仅...
《新诗探索:炼字琢句与美学传承》●文/炜枫
而且,正如我们所强调的核心观点,炼字并非孤立进行,而是要紧密结合句法来综合考虑(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在新诗的创作中,字词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句子的独特结构和节奏。例如现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跨行、词语的特殊排列等手法,都是字法与句法有机结合的生动体现。新诗百年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起伏的历史长卷,从早期对西方...
这首诗有纯诗的影子,是诗人功力的外现,评余秀华最新诗歌《雪》
首先看第一节,诗人眼里的雪是一片片的,下得犹豫不决,这拟人化的意境,仿佛让人看到雪的神情。更绝的是,诗人通过雪下坠这个既定的事实引出了爱这个字眼,体现了爱的义无反顾、激情和冲动,同样是无法抗拒的。这个联想在她的笔下仿佛是那么随意就有了,这是诗思的一种体现。诗歌创作者如果有了诗性思维,出口...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诗歌节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诗歌是一只在心里放着“食野之苹”的小鹿关于诗,施战军说,若要做一个优秀的人,喜欢诗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说,每个人内心都有诗意,都需要表达,而诗歌就是这么一种精粹的语言表达方式,把内心的想象和图景变成美丽的句子。前几日,施战军在鼓浪屿参加了沙龙活动,与诗界学者们一起畅谈中华文明的现代化...
言语造化,诗心相通——法国作家与中国诗歌
在《恋之星》中,唐代诗人王维实现了穿越,从大唐中国游历到欧洲的现代都市,他的身影幻化为中国古代诗人的魂灵,代表了一种宁静的精神世界和禅意的生活方式。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与中国学者董强合著的《唐诗之路》中回忆自己初识中国诗歌于1962年,通过英语译文阅读了李白绝句《独坐敬亭山》,并为诗中展现的人...
西川:诗歌与身体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哲学有何不同?
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约三十个国家的报刊杂志,其中包括美国《巴黎评论》《肯庸评论》《哈泼斯杂志》《麦克斯维尼杂志》、英国《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德国《写作国际》、日本《现代诗手帖》等。由LucasKlein英译的《蚊子志:西川诗选》(纽约新方向NewDirections版)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