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发展壮大
党从抗战一开始就提出了一条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依靠群众对日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党认为,中国是有力量进行抗战并最后取得胜利的,这种力量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人民中,只有动员和组织人民,才能抵御强敌,才能引导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在全国...
林可胜:中国抗日战争的“提灯天使”
“林可胜可谓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提灯天使’。”海基会首任秘书长陈长文这样说。“林可胜及其领导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在抗战中所取得的成就,是红十字国际运动最伟大的战地救援实践。”红十字国际学院副院长刘选国说。如今,在图云关那处穿过岁月的旧址,林可胜的巨幅照片被布置在纪念馆的正中,他叼着烟斗,一脸灿烂,...
抗战胜利纪念日 |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最新书目
陕甘宁边区的辉煌成就不仅为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再次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是新中国光明的未来与希望所在。《抗战档案述论》马振犊著2024年2月抗战档案全方位地反映了抗日战争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军事、外交、...
抗战时沦陷区百姓有多苦?男的被日军随意杀死,女的被糟蹋
沦陷区的百姓能不能吃得饱暂且不说,光是生命安全就得不到保证日军在沦陷区的人数并不多,不能像警察一样管理人民所以日本人就决定进城的时候就给出下马威城内的抗日力量包括帮助支援过抗日的百姓,宁错杀不放过这一步是消除地区内的抗日力量和情绪然后就会对不服管教的百姓进行屠杀,企图用暴力奴役百姓他们...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社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社1939年初,按照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与《新中华报》分离。新华社社长由向仲华担任,社址设在延安城北面的杨家岭。新华社机构作了较大充实,设立了编辑科、通讯科、译电科、油印科、广播科,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建立新华社分社。1939年10月1日下午,新华社在中央大礼堂召开延安市通讯员大会。1940年底,...
惠通桥之战,在那一刻成了中国抗战命运的转折点
滇缅战场拉开中国反攻序幕谈到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我们过去的印象是:1945年8月,相继发生了美军对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苏军出兵东北等重大事件,之后中国抗战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乘势实施了一系列反攻动作,在十余天之后,日本天皇裕仁即发布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而投降(www.e993.com)2024年11月28日。很多人就以为,中国八年抗战的战略反攻阶段,...
二战如果中国对上德国,有获胜的可能吗?比打日军至少艰难10倍
同时,中国的民众也开始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被统治和被剥削的地位,开始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这种民族觉醒的精神,在抗战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和提升。无论是在沦陷区还是在国统区,民众都积极支持抗战。军与民之间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这种民众的支持,为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徐焰:中国共产党无愧中流砥柱
在全国抗日战场上,共产党领导解放区战场物质条件最困难,只能实行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广泛的游击战,使得被日军侵占的人口达2亿的广大沦陷区,有1亿人口的地区被八路军、新四军解放。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现象:侵略者的后方变成了另一个...
江沛:从全球史角度审视中国抗日战争
两部著作考察沦陷区民众群体,揭开了沦陷区民众精神创伤史的一角,发人深省。在抗战史研究中,海外学者的问题意识清晰,关注战时社会及环境变迁,注重对人性的发掘与把握,其见微知著的功夫值得借鉴。比较启发思考视野决定格局海外学者的中国抗战史研究,展现出全球史的开阔视野、区域史的深入、寻求历史复杂性的执着...
抗日战争中,日军将沦陷区划分三个等级,最后一个最惨
其实在日军对于中国军队的侵略中,认识最深刻的就是岗村宁次,他将占领区直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相应的中国人的反应来判断日军的侵略达到有多深刻。为了压榨我军敌后的战略空间,岗村宁次认为要以华制华,首先第一等的城市,是女子走在大街上,看见日本兵也不会害怕,就比如在上海和天津北平等地方,这些日军不敢过于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