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文化——现代企业治理的中国智慧
就是“根据儒家树立的理想人格和内圣外王的人格要求,践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兴企、创共富(利天下)’的工商企业管理者或掌舵人”。通过研究不难发现,儒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儒商文化,则是儒商成为一种群体现象时的一种文化共识,或如古人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岳麓书院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神传统
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的阐发与践行,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内圣外王事业的求索,构成了岳麓书院精神传统的儒学底色。收载于《岳麓书院志》的历代学规、学约、书院记等文献,将“成人之道”作为一以贯之的育人宗旨,指出书院培养的生徒不仅致力于学问的研究与传播,更要重视德性养成,通过不断反省和自我...
儒学研究 | 陈赟:“内圣外王”与中国思想中的秩序结构
牟宗三突出:内圣外王“原是儒家的全体大用、全幅规模”;内圣关联着道德人格,“每一个人都要通过道德的实践,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挺立自己的道德人品”,而外王则见儒家之政治理想,“落在政治上行王道之事”;内圣就是“内而治己,作圣贤的工夫,以挺立我们自己的道德人品。‘外王’就是外而从政,以行王道。”即便如...
故宫古建筑蕴含这些历史文化讯息,有哪些你还不知道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外王”,指的是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能够执行王道。故宫古建筑命名中的“外王”文化,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保和”之名,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此语中“大”即“太”之意,“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保合”意为神志专...
张呈忠评《荆公新学研究》|内圣外王的思想体系及其历史命运
著者认为,在制度变革方面,理学毫无建树,甚至轻视经世之学,而新学才是真正的内圣外王之学。与道学试图在内圣的基础上建立外王不同,作为制度儒学的新学是既追寻其超越的天道根据,又寻求内在的人性基础,以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实践为目标。也就是说,王安石对于人性的探索服务于制度变革的整体目标。就连王安石的圣人观(即...
“儒家教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李景林以《礼乐——儒家的社会教化方式》为题介绍了礼乐在儒家社会教化中的作用,礼乐教化是“内圣外王”落实到社会生活中的方式,建立哲学的义理系统;刘成纪以《赋诗断章:春秋时期的诗教》为题,介绍了春秋的诗教对中国文明的超越指引;唐文明以《从<伯夷列传>看司马迁的天道观》为题,为教化寻找天道论的根据,提出圣人作为...
让我们的文化基因代代相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自己崇尚的东西。比如,尚德。对“德”的推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于统治者,往圣先贤主张“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的人不能只有王者的权威,还要有圣贤的人格。对于国家治理,儒家讲求“为政以德”“导之以德”,就是要以德治国、用德来引领百姓,这样才能得到民心,国家...
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看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中国的先贤圣哲、古代思想,都有追求和平的一致性,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主张“内圣外王”“先礼后兵”,认为“兵者不祥,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即使是兵家,也首选“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提倡审慎用兵,认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广东诗人、学者黄根生《东方精神与西式哲学》出版概述
书中指出,儒家以真“仁”(仁心、善念,知行合一)贯穿内圣外王之道;道家以“道”为绝对知识参照并提出“几近于道”的人生正道或社会正解;佛家以“自性”即清净心的回归而倡导一切皆空、即心即佛。可谓论证严密,体系清晰,从而把东方哲学在大家心目中一贯的“神秘性”“不可解”作了反向的校正。二、把西方...
故宫古建筑蕴含的历史文化讯息
古代儒家思想中的“外王”,指的是具有强大的执政能力、能够执行王道。故宫古建筑命名中的“外王”文化,具体体现之一就是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保和”之名,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此语中“大”即“太”之意,“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统一。“保合”意为神志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