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苏轼用了个典故,考官欧阳修问其出处?苏轼:“我编的!”
苏洵求官的压力,并没有影响到苏轼无忧无虑的童年。他自幼身体健康,头脑明快,是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而且不缺少玩伴。在苏氏宗族中,除了那位比他年轻三载的手足苏辙之外,还有来自伯父府邸与外婆宅邸的一众堂表兄弟,外加左邻右舍那些沾亲带故的小伙子们,构成了他丰富多彩的朋友圈。直到双鬓斑白,苏轼还非常怀念...
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苏轼二十岁时,学业初成,父亲便将指导弟弟的重任交付给他。对于才气飞扬的哥哥,苏辙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敬重与仰慕,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既是我的哥哥,又是我的老师,他爱护我,教导我)。”并常常感叹自己资质鲁钝,凭借父兄的影响力才得以闻名于世,因此深感惭愧。苏轼却觉得弟弟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优秀。...
李白苏轼为何在河南留下这么多诗篇?
苏轼从这里走过。他前往陕西任职,弟弟苏辙从开封一直送到郑州西门外,兄弟俩在今天的郑州市中原路一带依依不舍。走到渑池崤函古道,苏轼寻找当年随父亲进京赶考时痕迹,却一无所获,惆怅不已,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往事往往如鸿飞雪化,再无踪迹,“雪泥鸿爪”的感...
没有父母的重阳节(潸然泪下)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是老师告诉我们的。但年少的我并不懂何为思念。彼时,父母亲人都在身边,生命里重要的人,想见便能见到。于是,重阳对我来说,不过是秋日里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罢了。我对它最大的期待,就是学校组织的秋游。自汉朝开始,就有“阳春三月踏青,重阳九月辞青”的说法。秋寒...
苏东坡的最后一年
自从嘉佑元年(1056年)春与父亲和弟弟一同离开四川眉州老家,赶赴东京(今河南开封)参加科考,苏轼以后三分之二的人生就都在朝向那个明确的目的地跋涉。曾经不止一次,看起来离已是近在咫尺,下一个瞬间却又远在天涯。然而,不管是唾手可得还是遥不可及,那个目的地始终在那里召唤着他……...
老祖宗人均起名字大师:名与字搭配都有哪些讲究?
这一类名字中最为典型的当属苏轼和苏辙兄弟俩(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苏轼字子瞻。“轼”,《说文解字·车部》释为“车前也”,实际上是指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左传·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就是苏轼的名与字的注解。曹刿下了车,看了齐国逃兵的车辙,又登上车,靠着车箱前的横木远望。“轼”就是便于...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苏轼的弟弟苏辙性格稳重谨慎,在朝廷中如鱼得水。为了将他的才华横溢的哥哥召回京城,苏辙竭尽全力,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升迁,最终登上了宰相的宝座。那么,背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苏氏父子苏洵,那位三父子中的父亲,虽早年未曾引起世人的注意,却在接近三十之际点燃了求知的火花。他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如《...
九九重阳佳节至 登高壮观天地间
好在,东坡先生的情感底色是乐观的,他很快调整情绪,又作了《龙山补亡并引》一诗,借“龙山会上风吹孟嘉帽落”的故事表达“颠沛何惧”的坦然。后来,他的儿子苏过作了《九日诗》,与他唱和。苏过在诗中呈现了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劝父亲“世间孰真乐,心境遇相适”。有这样的儿子,读到这样的诗,东坡先生一定是非常...
[城市联动宣传特别报道①]??走进三苏祠 ??品味苏轼的旷达人生...
苏轼、苏辙兄弟的成才,离不开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苏洵秉承父亲苏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诚信待人、敬重乡邻的美德,言传身教,使苏轼、苏辙从小受到深刻影响和教育,成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苏轼母亲程夫人则教育孩子“非义不取”“不残鸟雀”。中国人敬仰苏轼,赞叹他的才学,敬佩他的品德,更效仿他的家风。苏门父严...
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谁知六年之后(1066),五十八岁的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在六月送父亲魂归故里。苏轼他们仍由三峡取水道入川,经泗州、洪泽、樊口、石首、江陵,溯长江而上。这次返蜀因走水路,又扶着苏洵灵柩,苏轼等人走了十个月才回到眉山。而苏轼、苏辙再度出蜀则是在熙宁元年(1068)十月,两兄弟守孝完后,再次奔赴蜀道,离眉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