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吕刑》中若干刑法思想新解
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的具体体现,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指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学界一般认为疑罪从无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对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的权利保障较为充分,强调疑罪推定,即在诉讼过程中,推定...
我国《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我国《刑法》第三条罪刑法定原则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二、条文解读本条规定的罪刑法定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只有法律将某一种行为明文规定为犯罪的,才能对这种行为定罪判刑,而且必须依照法律的规定定罪判刑;另一方面,凡是法律...
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许永安:我国历次刑法修正案总述评
1979年刑法之后,我国刑法修改采用的是单行刑法加附属刑法的方式,到1995年,我国共制定了20多个决定和补充规定,即单行刑法。此外还有大量附属刑法规范,在107部民事、经济、行政法律中规定了“依照”“比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有130多条。1997年全面修订刑法时,将1979年刑法、单行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的...
龙宗智: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及司法适用 | 中国法学202401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以下或简称“有利被告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又称“疑罪从无”“罪疑从轻”或“就低不就高”等,在学术著作及翻译中亦称“罪疑唯轻原则”。该原则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相关规范所确认,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应用。在刑事证据判断中,该原则作为证据不足及有疑问时作出司法认定的基本指导思想,体...
罗翔:轻罪时代刑法的解释立场——以竞合论为视角
然而,罪刑法定原则却禁止以实质正义之名突破刑法条文形式上的限制,避免刑罚权滥用。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第5条规定了罪刑均衡原则。从立法者的排序来看,罪刑法定是第一位的原则,罪刑均衡则是次位原则,不能为了维护罪刑均衡原则而牺牲罪刑法定原则。
涉虚拟货币犯罪技术帮助者的刑法定性
罪刑均衡原则在涉虚拟货币犯罪技术帮助行为评价的案件中,不仅表现为对行为人的客观实施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评价,还体现在将犯罪嫌疑人的具体行为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考虑(www.e993.com)2024年11月1日。一方面,应当将技术帮助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作为确定适用罪名的补充适用规则,最终的定罪量刑应当取决于所适用的罪名是否有助于保护特定法益,从而确保刑法对于...
周光权|??刑法谦抑性的实践展开
第三,对于刑法谦抑性在实务中如何得到贯彻的探讨相对较少。有学者明确指出,刑法谦抑性不具备类似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化内容、实质化内涵,难以为刑事立法和司法适用提供直接的指导。还有学者在讨论如何进行刑法上的实质可罚性判断时认为,“目前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刑法应该谦抑,但是刑法谦抑只是一个基本原则,如何具体操作,...
前沿|陈兴良张明楷周光权对谈刑法典编纂
我国在1979年刑事立法过程中,并未有意识地使用法典的概念,也没有将法典化作为追求目标,但是,1979年《刑法》部分借鉴了国外刑法典制定的经验,在体例上分为总则编和分则编,总则规定抽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指导分则的实施;分则规定具体犯罪及其处罚标准,这一编排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典的体系化特征,可以说是按照法典...
「以案释法」证据上有重大漏洞,本案定罪量刑的关键证据
对于以往重言词证据,仅依言词证据就定罪的认定惯例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对一行为的定性必须慎重,在事实明显存疑、言词证据多处矛盾、其他客观证据缺乏的前提下宜应做疑罪从无的处理。二、刑法必须保持其谦抑性原则刑法作为规范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宜守住底线,理性应对,不应将民事纠纷用刑事手段处理,更不宜将...
李睿懿:醉酒危险驾驶的治罪与治理|中国应用法学
(二)《2013年意见》制定背景、起草原则和主要内容2011年5月1日《刑法修正案(八)》施行后,大量醉驾案件涌入执法司法机关。由于危险驾驶罪系新罪名,如何正确适用法律,准确定罪量刑,各方难免存在不同认识。为保障法律正确、统一实施,同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启动《2013年意见》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