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句人人都能听懂的朴实话语,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深刻道理。阅读全部俗文俚语篇行百里者半九十——青年要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中提到:“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
刘强:诗与歌的离合与正变——以《诗经》和刀郎为中心
我们从《墨子??公孟篇》“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以及《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的记载,不难得出与维谢洛夫斯基同样的结论,即早期的诗歌是一种诗、乐、舞三合一的“混合艺术”。类似的论说在古今学者那里俯拾皆是。朱熹就说:“诗,古之乐也,亦如今之歌曲,音各不...
刘强:诗与歌的离合与正变——以《诗经》和刀郎为中心
正如宋人郑樵在《通志·总序》中所说:“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仲尼编诗为正乐也,以风雅颂之歌为燕享祭祀之乐。”或以为这不过是古代经学家们的陈词滥调,与所谓“诗本义”全不相干,那么,我们不妨摆脱对自己人的成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美国汉学家柯马丁(Mart...
感受中国诗词的力量(我和中国的故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些经典诗句充满深情,句句都说到了我这个远方游子的心里。因为喜欢杜甫的诗,我还特意去成都参观了杜甫草堂。走在朴素典雅的院落里,想象着当年诗人在竹林间悠闲散步,在草堂中奋笔疾书,在月夜里仰望星空,我真想穿越回...
霍俊明:十年来诗歌的新质与可能
目前,机器人读诗、机器人写诗和机器人评论诗歌已经成为现实。在媒体生产力和数字化生产力的时代情势催动下,在弱人工智能(ANI)向强人工智能(AGI)和超人工智能(ASI)的发展过程中,遭遇挑战的不只是诗歌观念、写作方式以及文学生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职业伦理(比如“知识劳工”所受到的来自人工智能机器的挑战)也...
...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感悟总书记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蕴含历史远见的战略判断,如灯塔般照亮了一艘经济巨轮的航向。中国没有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千古流传的诗篇,字里行间饱含人文精神...
在“天府文艺讲坛”上,程郁缀讲到汉代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把这个描述与中国的地理地貌联系起来。他说,中国的河流从西向东流,汇入大海,光阴的河流、生命的河流亦是如此,永远都不会倒流,逝去的光阴不会复返。所以,接下来会有那一句尽人皆知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程郁缀时常以此...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丨爱上诗词 从爱上生活的点滴开始——专访...
诗礼乐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记者:诗词寄托着个人的情感,而从整体上看,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您如何看待其历史和现实价值?杨雨:我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中有三个关键字:诗、礼、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实已经说明了一个君子的人格,或者说其基本修养需要具备的三大要素。
家国情怀的亘古颂歌——寒食清明习俗多元发展源远流长
唐代元稹《寒食日》有句“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宋代范成大在《春日田园杂兴》中亦云:“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东京梦华录》载:“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间,至暮而归。”这些诗句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寒食清明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有一种浪漫叫花生,《2024中国诗词大会》给出完美诠释
美食可口,美食题目也很可爱。在这期一道“线索题”中,主持人龙洋用四句诗词引出“花生”谜底。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此前并没有关于花生的诗句。这四个线索出得非常妙,各个看上去都和花生有关,其实都不是写花生。第一句是葫芦,第二句说荔枝,第三句讲鱼堪佐酒,尤其是第四句中的祝“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