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纪录片《天下第一团》看稀有剧种与时代的共振
《天下第一团》的主创者立足在“守护者视角”,通过具体的个人及其情感故事,或以情动人,或以趣悦人,或以事示人,用极具个性化的人和他的行动,让稀有剧种的守护者在具体特定的生活中,展示他们的喜怒哀乐、思欢怨愁,让他们的情感直接联通在剧种在基层的生存境遇,真实地展示稀有剧种在边缘化的社会结构中,是如何靠...
...抢先看丨看不够的锡剧经典《珍珠塔》再度献演,诠释传统剧种...
剧种简介:锡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苏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华东三大剧种(锡剧、越剧、黄梅戏),锡剧被称为“锡老大”,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皖南一带,深为太湖流域广大人民所喜爱。在祖国剧坛上,被誉为“太湖一枝梅”。锡剧产生于清代末期,最初主要是无锡、常州一带乡间传唱的男女叙事对(...
揭秘稀有剧种因何拥有强大生命力
深入大同市雁北耍孩儿、宁波市甬剧、汉中市汉调桄桄、绍兴市新昌调腔等“天下第一团”演出一线,采用“剧种剧团纪实+山水实景展演”的形式,将地域风土、剧种故事、戏曲人风采、经典剧目演绎融为一体,带观众聆听最美的乡音乡韵,解锁中国稀有剧种的新地图。
162项传统戏剧纳入“非遗”保护伞 “重申报轻保护”演出剧种骤减...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白瀛、郭晨琦)随着日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又有包括线腔、平讲戏、东河戏、永修丫丫戏在内的4个戏曲剧种被列入“非遗”的保护名单。至此,共有162项传统戏剧被纳入“非遗”保护伞下。然而,还在演出的剧种却在逐年下降:上世纪末还有394个,如今却只有不到200个...
艺术节“冷知识”|国家级非遗、我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瓯剧了解一下
瓯剧起源于明末清初,原名“温州乱弹”,流行浙南闽北一带。因温州古称“东瓯”,又有瓯江流贯,故于1959年改称为“瓯剧”,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瓯剧以唱温州乱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徽调(皮簧)、滩簧及时调等六种声腔唱调,是我国古老的多声腔戏曲剧种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底蕴。
中国传统戏剧研究新趋势暨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
大会分五个会场,围绕戏剧史论、戏曲文物研究、戏剧文化与戏曲批评、戏曲文献与戏曲传播、声腔剧种与傩戏仪式等不同的议题展开(www.e993.com)2024年11月15日。第一组:戏剧史论本组以戏剧史论研究为主题,共计16篇论文,深度揭示了中国戏剧戏曲史中部分重大宏观命题及微观现象的理论意义。
每两年消失3个剧种:拿什么拯救民间戏曲?
每两年消失3个剧种:拿什么拯救民间戏曲?--透视戏曲艺术发展的困境与未来新华网北京9月9日电(记者聂可、陈诺)“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京剧《锁麟囊》里这句唱词,恰是中国传统戏曲命运的写照。小戏种身陷“边缘化困境”、“评奖戏”常常“曲终人散”、人才流失创新受阻……针对如是种种,国务院办公厅...
传统戏曲发展面临考验 地方戏曲院团呼唤大舞台
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年我国有373个戏曲种类,而到了2012年减少到了286个,30年间,传统戏曲剧种就消亡了近100个。而在山东、山西这两个地方戏大省,戏曲消亡的现实更为严峻:20世纪50年代,山东地方戏剧种39个,到2006年,山东能够演出的剧种仅14个;20世纪80年代,山西有戏曲剧种54个,2003年减少到28个,2012年调查...
传统文化“蚌”生新辉
“济美蚌山”蚌山区非遗馆,内有杨氏微雕、葫芦雕刻、玉雕、蛋雕等非遗展品,还有老石家百草梨膏糖、蚌埠传统酱料等非遗特色商品……在蚌埠市博物馆,常态化邀请非遗传承人开展“记忆流光”非遗沙龙互动体验等一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草编第三代传承人何树育,清香草叶随着手指上下翻飞,在指尖“化腐朽为神奇”;...
戏曲稀有剧种焕发新生,探索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我们不仅看到传统折子戏《猪八戒背媳妇》的精彩演绎,还有藏戏《金城公主》的“百年文化印迹”;博兴本土的扽腔《黎明前夜》的“个性表达”;阿宫腔《白蛇传·游西湖》的优雅和激昂以及湖北越调《伐子都》的融合创新。戏曲稀有剧种的传承与创新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保持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