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给好评,司马光却给差评,究竟谁在撒谎
与范仲淹意见相左的司马光也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编撰的《资治通鉴》是中国传统史学中成就最高的著作之一。司马光与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是生平最大的政敌,宋仁宗在位期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于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主张变法。二人改革的方面有所不同,却都威胁到了贵族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司马光则从始...
庙堂之高6:《岳阳楼记》背后,欧阳修如何一篇文章坑惨范仲淹?
天圣六年,范仲淹向朝廷投递了《上执政书》,这篇万余字的奏折初步提及了他对改革的想法和建议,也让范仲淹进入了皇帝的视野。当年十二月,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让他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对和整理。在一板砖下来就能砸中几十个大官的京城,秘阁校理实在是个微不足道的工作。可惜这时的仁宗不过是个十八岁少年,他虽然知道...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五幅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作为一封写给友人的书函,《远行帖》行笔率意而不失法度,墨色变化间尽显笔墨之趣,展现了范仲淹深厚的书法功底与随性的文人气质。范仲淹在书法领域素有“擅书”之美誉,黄庭坚更在《山谷题跋》中高度评价其书法,称其落笔痛快沉着,直追晋宋大家,与《乐毅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范仲淹独特的“钩指回腕”笔法,更...
他是乾隆钦点“代写人”,书风温雅敦厚
乾隆五十八年(1793)冬,正当《石渠宝笈》续编行将成书之际,年过八旬的弘曆(1711-1799)在《快雪时晴帖》册中题写道:“予八十有三,不用眼镜。今岁诗字多,艰于细书,命董诰代写,亦佳话也!御识”。由此,是年54岁的董诰(1740-1818)被乾隆帝钦点为“代写”人。就连乾隆不少重要文件、传世墨迹、书画题跋…都...
赠66米书法长卷!范仲淹后代登上了岳阳楼
“《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是我的先祖范文正公范仲淹写的,作为他的第二十七世孙,我对先祖的有着深刻的敬仰,对先忧后乐的精神有着特别的感悟。特别是近几年,我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默写《岳阳楼记》,前后已经写了三四百遍……”说起范仲淹,说起《岳阳楼记》,范克斌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自幼他就对《岳阳楼记...
书不成字,纸短情长。30句四言诗词:意境唯美,臻于醇美之境
书不成字,纸短情长(www.e993.com)2024年11月26日。——近现代·徐枕亚《玉梨魂》字迹未竟,纸已尽头,而深情绵绵,无尽流淌,恰似墨短情长,难以言尽。17醒来明月,醉后清风。——金·元好问《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清醒时,皎洁的月光照亮心扉;酒醉后,凉爽的清风拂去尘埃,人生两境,皆得自在。
历史名臣范仲淹,一生殚精竭虑为社稷,谥号获读书人至高荣誉
此后范仲淹便一直在南京应天府书院读书,被世人称为“睢阳先生”的戚同文成为了范仲淹的授业恩师,经过四年的寒窗苦读,范仲淹遂成为了通晓儒家经义的高级知识分子。1015年,二十七岁的范仲淹用“朱说”的名字参加科举,榜上有名,遂由一介寒儒蜕变为功名在身的进士及第。
炒到数百元的绝版书,十几年后终于迎来了再版
范仲淹对张载的印象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但谒见范仲淹这件事本身在张载自己的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张载回去读《中庸》,觉得美则美矣,但根本的道理似乎并没有讲透。于是“访诸释老之说”。经过多年探究,“知无所得”,又反归六经。这是他成学的第一个阶段。
刘复生评《从天书时代到古文运动》︱对北宋前期政治文化的新探索
本书作者接受这一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申论(216页),引用了没有被李焘《长编》采纳的材料和多种其他如文集等史料,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认为:“李焘对范仲淹及其政治盟友的同情,导致反对庆历改革的士大夫,在《长编》中的能见度远无法匹配其在当时的影响力”(11页)。这一观察有它的道理,可以不必深以为然,但值得...
子女长大后,出不出色,看母亲的“三观”就行了
母亲有没有读过书,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母亲一直鼓励范仲淹读书,是事实。“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普通家庭里,读书就是最大的捷径,也是最苦的捷径。当我们读到范仲淹写的文章,感慨他的文采时,更要看到他的母亲,在背后默默赋能。更难得的是,范仲淹认真读书,养成了读书人的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