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菊打官司》到《第二十条》,礼法传统遭遇哪些现代困境|新批评
而在某种程度上讲,秋菊的迷惑,正是法制社会进程中试图挑战传统礼法关系的阵痛,它显示出现代法律所谓的“公平正义”和传统中国文化之间的不适应性,也可以看作是20世纪末中国法制化进程中一重困境的两个照面。与群己关系相关的又一个儒家伦理原则是义利之辩,而义利关系的历史演变显然体现出道德的历史自觉和现代性困境...
儒家、道家、佛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
儒家讲求“仁”,推崇仁、义、礼、智、信,注重孝道。这一方面对人的行为、道德标准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比如在推崇以孝治国的东汉,描绘孝道的二十四孝图等也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儒家相对比较注重实际,唐代的古文运动领袖韩愈等人提出文以明道的观点,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进一步发展为文以载道。这应该也是和儒家...
黄熙 郑熊:略述荀子的道法自然观——兼论荀子思想以道释儒的特点
“道法自然”观是“道家天人关系的核心”[1]7,出自《老子》[2]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诸多哲学思维方式中,“道法自然”观就如同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逻格斯”,成为一种公式,对儒道均产生重要的影响,为各家所效法。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无疑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深的一位思想家②...
东西问·古典学丨林志猛:轴心时代东西方思想如何实现“隔空”对话?
林志猛:中西古典思想在宇宙论、政制和礼法构建、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理解本体、心物、有无、一与多等哲学议题上也有不同看法,当然两者之间有诸多可互鉴之处。譬如,从宇宙论的视角看,中国宇宙观的特质包括无定体观、无往不复观、生生不已观、有无相含观、一多不分观等。中国将宇宙视为一种气之流...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答辩题目及解析
5.全面性原则:该原则要求讨论应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讨论中有收获。6.有效性原则:该原则要求任何形式的讨论都应当有效——有助于某些教学目标的实现。7.鼓励性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讨论中始终关注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
【法律文化】礼法精神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而周太史史伯提出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国语·郑语》)传统中国社会中,个体的道德规范导向整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不同于西方的道德观念孕育了中国社会的秩序观和正义观。二、礼与法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礼法关系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在礼的观念里,法律与道德具有同一性。
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产生与作用以礼入法使法律道德化 以法附礼使...
礼法结合。两汉所开辟的引礼入法的多种渠道,为礼入于法,礼法结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魏晋至唐沿着这条路线终于完成历史性的礼法结合,将中国法律史推向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阶段。经过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兴盛时期。唐律无论结构、内容均已蔚为大观。礼与法的结合也臻于成熟和定型,可以说一整套体现封建...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衍变与特点
荀子援法入礼,强调“隆礼至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主张治国之道在于礼法并用,以礼为“治之始”,法为“治之端”,兼采儒法两家。但荀子礼治思想的核心要素仍然是伦理,他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将律法规范(“法”)纳入道德规范(“礼”)之下,显然只是使儒家政治思想有了制度化的表征,而...
张锦枝: 尽性与尽孝:张载“乾父坤母”说的思想意蕴与现代转化
这一说法区分天地父母和生身父母,是对隋唐佛道教父母观的一种扬弃。在儒家传统中,程颐“理一分殊”和王夫之“天亲合一”两种思想模式对张载“乾父坤母”说的诠释最具有代表性,二者分别从横贯和纵贯方面说明乾坤和父母的内在一致性,以消除形而上的乾坤凌驾形而下父母的理论倾向,具有一定的解释效力,并形成了新的...
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
其后,至魏晋南北朝,是礼法结合的高峰期。曹魏《新律》首开“八议”之制,而此“八议”条款,直接来自儒家经典《周礼》:“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周礼·秋官·小司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