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孙向晨:现代世界如何走向“天下一家”?
孙向晨:“家”是人们特别踊跃讨论的话题,也是非常复杂的论题,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反家非孝”成为社会主流,比较典型的是巴金的《家》《春》《秋》、鲁迅《狂人日记》中提到的“礼教吃人”等。除了这些社会影响比较大的文学作品,陈独秀、胡适、傅斯年、顾颉刚等也在思想上对中国人的家文化进行了批判。家,在我们的...
老舍研究家关纪新追忆舒乙:一场讨论开启40年的交往|专访
舒乙曾经把老舍文学划分为隐性满族文学和显性满族文学,在关纪新看来,这历来都是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但他从来没有向舒乙的这一观点提出过挑战。“对于这些问题,舒乙生前我们两人从来没有正面争论过,因为学术上的话题很多,舒乙有些见解也很独到,对此我们也都心照不宣。”多年前,关纪新曾发表过一整套关于《牛天赐传》的...
写一本书,让世界来读中国
我的博士论文,论题就是《印中两国人民在反帝斗争中的支持和同情》。当时,季羡林先生还赠送我他刚刚出版的著作《中印友好关系史》。其实如果仔细阅读,能发现季先生的著作提倡的是“循环式”文化交流。这就涉及印中乃至周围其他国家之间思想、技术、人文等的循环式交流。佛教经典、印度两大史诗、神话故事、传奇、变文、...
罗检秋:学术多元化的源流——近代“文艺复兴”说的思想阐释
他在1914年初的札记中写道:“中国究须宗教否?”“如复兴孔教,究竟何者是孔教?”“吾国古代之学说,如管子、墨子、荀子,独不可与孔、孟并尊也?”[43]民初孔教思潮通过陈焕章等人传播到胡适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以致胡适在1915至1917年撰写博士学位论文时,针锋相对地以先秦诸子为论题。他提出“儒学曾经只是盛行于古代...
刘再复:那是富有活力的年代
经济观察报:其实在巴金晚年作品《随想录》中,就有很深刻的忏悔。刘再复:记得1987年有一个讨论巴老作品的非常重要的会,一些很重要的作家都到了。正在开会,巴老来电话问:刘再复参加了没有?因为他知道我讲忏悔意识,他特别要我参加这个会。巴老晚年一再说,他参加了对胡风的摧残,看到自己批判胡风的文章,觉得非常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