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时期,对于官员的选拔,以及对官职的就任条件
汉代选官制的标准侧重于以德为先,把德行出众的人才选拔出来担任各级官吏。察举制是汉代最基本的选官制,亦是汉代最主要的仕进方式和途径。关于汉代察举选官制的产生和确立,学界已经基本取得意见一致,认为高祖刘邦的求贤诏书里已经含有儒家王道政权思想,首开察举制度之端绪。察举,顾名思义就是考察和推举,是指汉代州...
古代是如何选拔“神童”的?看看唐宋时期的童子科制度
汉代主要采用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童子科也侧重于荐举。汉代重视孝道,推崇儒学,儒家思想中,德行是评判一个人的最高标准,因此童子科的选拔标准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标准。汉代时,并没有出现科举制,所以对人才的选拔很难偏重于才学。那些被荐举的神童,通常都是德行标准比较高的儿童,很可能并不符合今天的“神童”...
...姚洋回应“取消中考”争议:基础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选拔,人才的...
姚洋:所谓的教育均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保证了每个学校资源分配大体一致,我们的家长其实要理解一点,现在的教育选拔制度,水涨船高,大家都在努力,但是重点高中的资源有限,大学的资源有限,好的大学资源就更有限。在一个省内部,大家都努力,相当于大家都没有努力,因为分数水涨船高。所以,应该让各个学校资源大体上分配均...
从张子房到荀令君,颍川郡如何在汉代逐渐成为人才高地?
比如颍川荀氏,始祖荀淑“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不仅如此,他的家族内部也是人才辈出,荀淑“有子八人:俭、绲、靖、焘、汪、爽、肃、专,并有名称,时人谓之‘八龙’。”而荀淑的孙子就是曹操的心腹谋臣荀彧,后世称之为“荀令君”。除了荀氏之外,颍川氏族中还有许多其他...
上海青浦区世外学校:基于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项目化学习实践
我国对拔尖创新人才有德、才两个方面的要求,包括热爱祖国,勤奋好学,品德高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产生重大影响等,这些品德与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经文献研究,我国早在汉代便专设“童子科”,选拔12岁至16岁的博学之才。新中国成立...
观点争鸣:中学生英才计划是英才之路?
国人有尊重人才的传统,对发现天才、培养天才一向乐此不疲(www.e993.com)2024年11月10日。远的可追溯到汉代,察举制中就专设童子一科——把12岁左右、能博诵经典的年幼才俊拜为童子郎;近的公众更不会陌生,中科大少年班就是明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中学生英才计划,还是“明天小小科学家”,都有着相当大的目标——不仅要培养科学家,而且...
让优秀学生完成身份转换和内心提升
据王骏介绍,江苏省中学生英才计划选拔的通过率很低。尽管每届报名者都非常优秀,但先要经过笔试淘汰大部分人,然后再从五六名中筛选出一人。由于资源有限,中学生英才计划的规模远不能满足优秀中学生的需求。目前,南京大学正和一些重点中学协作,探索新的人才培养制度、人才选拔方式。2024年,“中学生英才计划”进行“扩容”...
汉代的太学:国家养士的高等学府,在儒学的垄断下哪里有百家争鸣
太学生的选拔主要由太常负责,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太常在京师和地方直接挑选“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这类学生不仅免除赋役,还有一定的俸禄;二是地方官员向太学贡举“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特别生”,他们需要自费入学。进入太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官僚子弟,但是也有贫困家庭的学生,如...
浮华案:三国宫闱第一案,是否打击忠诚的青年官员,导致曹魏灭亡
东汉时士人出仕的主要渠道为“察举制”,通过察举孝廉、茂才的方式迈进仕路。当时的察举考核看重道德层面,重视士人在家乡的风评,要求被举士人既要有较高的才能,又要明礼仪、知孝悌、有德行。但察举制的选任权在地方管理者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
论企业家正能量得以激发的社会生态——《企业家论衡》之七
一是破除“四唯”现象:通过实施“鹏城孔雀计划”,深圳进一步破除人才评价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二是强化市场激励导向: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和市场评价,通过个税优惠等市场化激励方式支持人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