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旧时“书院”,相当于现在的学校、图书馆,还是研究所?
关于书院的定义,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曾经作过解释:“院者,垣也。”“书院”一词,指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的藏书之所,相当于古代的图书馆。袁枚《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之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省外,为修书之地。”修书、藏书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书院藏书是我国古代...
提到研究明史的动机时,张学良:我想从历史中找寻内心痛苦的原因
那时候,张学良开始阅读和研究《圣经》,还成为了美国一家研究圣事的学院的“函授生”。每到星期日,张学良就在看守的陪同下,由赵一荻陪伴着,到士林的一家小教堂去做礼拜。1964年,张学良接受了教会的洗礼。在接受了洗礼后,张学良既有原配夫人于凤至又有赵一荻的情况,便不符合教会一夫一妻的规则了。于是,在宋美龄...
樊树志《重写晚明史》
樊树志教授的《重写晚明史》,突出的印象来自樊先生对于历史学“宏大叙事”传统的坚守与强调,以及与之相映生辉的,书中对于历史细节的孜孜以求以及叙述风格的散文化、文学化倾向。在一般学者和读者心目中似乎是南辕北辙的两种著史风格,在此却相得益彰地结合了起来,这固然是以全书的篇幅体量为基础的,同时也反映了樊先...
新质生产力的智造时代,中国急需重提“方以智”
存世和新发现并整理出来的有《通雅》五十二卷、《物理小识》十二卷、《药地炮庄》九卷、《易余》二卷、《切韵声源》一卷,另有《浮山文集》(前后编)二十二卷,以及《方子流寓草》一卷等,基本收入了《方以智全书》,目前学界仍在搜集、整理和补编。
周思源:质疑康乾“盛世”说|乾隆|清朝|雍正|周思源(1938年)_网易...
姚小平先生在《也谈康乾盛世》(以下简称《也谈》)中说:“要说‘解放思想’,‘接受新知’,康熙已经在这样做了。”康熙对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科学、哲学等知识确实很有兴趣,但他不仅没有提倡臣工学习,主要兴趣也不在此:“朕御极五十年,听政之暇,勤览书籍,凡四书、五经、通鉴、性理等书,俱经研究。每儒臣逐日进讲,...
记载了很多群体事件的《徐霞客游记》,在明朝是敏感书籍
因为不容于正统,《明史》中没有给他立传(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倒是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写下一篇《徐霞客传》,为我们刻画了这位地理学家的地理天赋。他昏昧柔弱,“口不能道”,可一旦和他“论山经、辨水脉、搜讨形胜”,他又突然能言善辩;他平生未写过华丽的文章,但“行游数百里”,能“就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记录所见...
陈支平 张金林:晚明的地方人际网络与书籍出版——以《宝颜堂秘笈...
沈德先,生卒年不详,嘉兴秀水人,字天生,沈思述子,沈孚先兄,东林党人沈思孝侄。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官上海教谕、国子监学录、桂番审理,升刑部河南司主事。明藏书家、刻书家,与弟孚先以刻书名著于时。沈德先与陈继儒、李日华、姚士粦等过从甚密。沈孚先(1576—1613),字白生,沈思述子,沈德先弟,...
从熊廷弼的沉浮看东林党、阉党的是与非(中)
上接前文,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六月,熊廷弼被东林党内阁起用,再次出任蓟辽经略。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并称为明末辽东三名帅,他们的传记有个十分有趣的现象: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三人的事迹一个比一个少,但是他们的传记却一个比一个字数多。这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孙承宗可是《明史》中三位(另两位为于谦和王守...
明代刻印的书籍为什么深受汉学家重视?
明万历刻本《五车韵瑞》。法国亚洲学会图书馆沙畹文库藏至于以《中国科学技术史》名世的英国学者李约瑟,陈正宏在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李约瑟研究所藏汉籍线装书做善本选择和规范编目的过程中,发现其收藏过的明刻本不仅数量上不比沙畹少多少,更有三种嘉靖以前的刻本。
悲痛!如果西方不盗用明朝王徵研究成果,近代中国怎会落后那么多
到了1687年,牛顿将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关论述写进《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成为影响至今的伟大著作。这则故事很具传奇性,只可惜经不起检验。尤其是,牛顿到底是不是万有引力的第一个发现者。在中国,有一部名叫《远西奇器图说录》的书籍。其成书于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