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寿田 | 国学概念的提出、辨析及书法与国学的关系
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在国学概念学理上之合理性与国学包含内容所指两个主要方面。国学合理性之辨析已如上述。而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则是颇存歧义。吕思勉在《国学概论》“何谓国学”一节中说:“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
试区分“文化”与“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理性产物。是人类始终追求的最美好事物。文明是野蛮、落后、污染、虚假、非正义、嫉妒、仇恨、非法制、不民主、贪腐、欺压、贫富不均、掠夺、强权、暴政、独裁等的反义。哲学家马修·阿诺德赋予文明相当明确的定义:文明是世界始终思考和表明的最佳事物。文明是人类社会共有、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本...
葛会鹏:古埃及文明中的“法老”概念
随着“法老”称谓的传播,学界又以“法老埃及”、“法老时期”和“法老时代”等概念,限定古埃及文明的历史时期。但是,该词在古埃及文献中并非指代所有国王,国王登基加冕的王衔中也无“法老”一说,故上述记录中对“法老”的使用未准确表达该词含义。关于“法老”概念的研究,曾引起西方学界关注,学者对该词作出不同...
“文明”概念的内涵流变及其当代阐释
美国全球史学者布鲁斯·马兹利什明确指出,文明是“一种殖民意识形态,也就是,用文明概念来证明其优越性和统治其他民族的合法性”。当复数的“文明”(civilisations)出现的时候,这种等级性就更加明显。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探险者和考古爱好者在埃及、两河流域、印度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发现一系列与欧洲文明完全不同...
中国社科院重大项目 | 以标识性概念提炼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历史和思想发展进程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在研究方法上,应聚焦最能反映某一特性的经典与时代思潮,以其为纲来统摄、整合其所能体现和代表的某一特性之精神特质在中华文明整体生命历程中的多种表达形态,做到以“标识性概念”提炼其精神特质。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
刘文明:中国化“全球史观”概念的生成
因此,从西方学者倡导历史书写的“全球视野”(包括worldoutlook、world-wideperspective、universalview、globalapproach、globaloverview、globalperspective等不同表述),到中国学者对“全球史观”的讨论,一个新的史学概念便在跨文化阐释中形成了,即西方学者所倡导的历史书写的“全球观”,在中国学者的跨文化阐释中嬗...
东西问丨意大利汉学家梅毕娜:人权理念研讨有何现实指向?
在我所关注的以欧洲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中,人权概念一直与公民权利的概念相联系。公民在社会组织中履行义务、拥有权利,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社会。古希腊把“权力”赋予“人民”,形成“人民的政府”,可谓开创了“民主”的先河。后来兴起的罗马文明中,只要是“罗马人”即罗马共和国或后来的罗马帝国的公民,就享有...
牛津大学教授约翰·贝恩斯:古典学要连接大众
中青报·中青网:不同文明中的经典思想是否有共同点?在您看来,哪些经典概念可以跨文化地得到广泛认同?约翰·贝恩斯:我不认为有很多能够在所有文明中都存在的概念。虽然有些不同文明的关键思想是相似的,但它们不是同义的,而是重叠的。还有很多时候,不同文明中的经典思想存在差异,例如中国人在公开演讲时喜欢用隐喻性...
加快建构文明学自主知识体系
文明学的概念、体系与定位文明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目标。文明学包括文明学理论与方法、文明学经典文本整理与阐释、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学、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有机组成部分,体现在物质...
生态文明视角下城市建设理念的演进与协同推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出的“美丽城市”概念,可看作是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和韧性城市等概念的综合和升华,目标是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从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建设以人为本、环境优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