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碎一个鸡蛋并不容易,那么捏碎一个原子需要多大力量呢?
原子由原子核和环绕其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历经数年。1897年,汤姆逊发现了电子;1912年,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并在1918年确认了质子的存在。由于中子不带电,因此直到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才将其发现。这些小小的粒子是如何结合成原子的呢?正负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
核物理专家赵恩广逝世,曾师从“两弹一星”元勋于敏
赵恩广曾经应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英国卢瑟福实验室,Sussex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大阪大学,京都大学,茨城大学,意大利国家原子能科学院南方实验室,Catania大学,比萨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美国田纳西技术大学等访问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多次。他生前还曾担任中国核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核结构专业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高级访问教授,中科...
诺奖得主戴维·格罗斯:夸克还可以继续拆开吗?
为了探测原子核的结构,卢瑟福用α粒子对其进行了散射,这是他在实验室里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物质,探测像质子和中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的结构,或者我们想发现新的亚原子粒子,我们必须使用比卢瑟福使用的能量高得多的探测粒子。原因是亚原子粒子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必须使用巨大的能量来将它...
量子之尺(二)3000亿年只差1秒的原子钟
在经典物理学的描述中,每一个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就像太阳系中绕轨运动的行星一样,总是围绕中心的原子核进行圆周运动,这就是我们中学课堂上熟悉的卢瑟福行星模型。说出来大家可能不信,这种基于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行星模型其实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卢瑟福行星模型本身就蕴含着一个深刻的物理学矛盾。
核裂变的发现不是科学家能够接受或拒绝的浮士德式交易
因此,无论是否被用于军事目的,核裂变的发现都不是科学家能够接受或拒绝的浮士德式的交易。核裂变的发现不是孤立的,是从科学知识的历史积淀中涌现出来的,况且,在科学发现中也不存在甄别道德好坏的过滤器。领导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制造第一批原子弹的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中深层...
原子核碰撞的过程——核反应
因此,只有用高速运动的原子核去撞击一个原子核了(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国际上第一位对原子核研究进行变革的人是卢瑟福,1909年他利用放射性原子核210Po发射的α粒子轰击非常薄的金箔,发现了原子核。后来,在1919年,卢瑟福又利用α粒子轰击纯的氮气,不仅发现了质子,还产生了氧同位素17O,核反应式是14N+α→17O+质子。当然,17O...
通往原子弹之路——原子群星闪耀时(一)
1934年10月22日,费米将装有放射性铍同位素(中子源)的银筒(银是轰击对象)放入石蜡中,发现银同位素的人工诱导放射性提高了100倍。费米认为,中子穿过石蜡时候与石蜡中的质子(氢原子核)碰撞,失去一部分动能,使其速度减慢,这样,费米制造出了人工诱导放射性的一个重要诱发源一慢中子。此时另外几位科学家在英国和德国...
离大谱!居里夫人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为最早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卢瑟福于1908年获得了因为发现α射线和β射线以及放射性半衰期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从现代科学的视角来看,一个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则是由带电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在卢瑟福的年代(20世纪初),原子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原子内部结构依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内容。
1932,物理学的奇迹之年丨展卷
20世纪初物理学家面临的挑战是证明物质由原子组成,随后卢瑟福证明原子由原子核及绕核旋转的电子组成。然后在原子核里发现了质子和中子,如今又证明质子和中子也有自己的结构。这简直是马拉松式的发现之旅,任何结局都无法事先预料。大科学诞生有件事很清楚:越大越好。但说来有些矛盾,探测原子核里越来越小的尺度需要...
“科技耀京城”系列讲座丨马伯强:万物的道理——从粒子到宇宙
科学家们对原子结构的认知是通过一系列实验完成的。汤姆逊通过在气体导电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功发现了“电子”,这一成就使他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则通过α散射实验,揭示了原子存在一个非常重的核心——原子核,同时确认电子是绕着原子核运动的。卢瑟福继而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