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亚平 等丨比较电影学的建构意义、研究原则及路径
2024年9月22日 - 新浪财经
1993年和2003年,苏珊·巴斯奈特与斯皮瓦克曾分别宣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终结和死亡。纵观比较文学发展史,一直处在定义与可比性的危机中,其根本原因则在于研究对象的不稳定。因此有学者呼吁“文学性”研究的回归:“文学性……是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也是所有文学传统的共享因素。像比较文学这样的世界性学科,研究并在...
详情
翻译当代中国文学就像是场心灵的旅行
2024年9月3日 - 新浪
作者研究了不同的翻译范式,如罗宾逊提出的“奥古斯丁范式—路德范式—浪漫主义范式”、勒菲弗尔与巴斯奈特归纳的“哲罗姆模式—贺拉斯模式—施莱尔马赫模式”等,考察译者与译文的处境变化及其对文本“延异”新生的意义。作者进而探讨了译事中的多元叙事与单一理解矛盾,强调翻译回到文学本体的重要性。作者对译者行动之文献整...
详情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话语”-光明日报-光明网
2016年8月11日 - 光明网
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应以翻译研究、女性研究、后殖民研究与文化研究等泛文化与不比较的学术研究取代比较文学研究。两位学者提出的解决思路颇为一致,仍然是西方长期以来的套路:背离文学性的比较文学学科泛化,仍然是比较文学不比较的无边论,结局很可能是真正把比较文学推...
详情
翻译与中国的现代性-中华读书报-光明网
2011年4月6日 - 光明网
文化建构与文化身份认同等都必然与翻译产生密切的联系。比如哲学著作的翻译,术语的误译可能带来意识形态的误导,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扭曲。这能说明为什么不少西方学者如德里达、德曼、米勒、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巴斯奈特、韦努蒂等都从跨学科角度来探讨文化重构与翻译问题。尽管西方中心主义已遭到包括西方在内大多数学者的质...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