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地理】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地震波传播速度与距离...
厚度达3-5km,由不同岩性的变质岩夹层组成,莫霍面以上,是大家熟知的下地壳部分,为基性的“玄武岩”(又称硅镁层),平均密度为2.9g/cm3,以下为上地幔顶部的“地幔岩”,为超基性的“橄榄岩”,平均密度为3.5g/cm3,成分上的变化使得地震波速变化(陆廷清,2009;黄定华,2004;马昌前,1998)。
同度物探SSP地震散射技术的原理及测试方法
当地震波遇到岩性变化、地质构造等波阻抗变化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和散射波返回到接收点时被记录下来,成为反射和散射记录。反射波产生于大尺度的界面,散射波产生在变化急剧的小尺度局部异常体。用a(r)表示小尺度局部异常强度,称为散射强度。散射强度定义为异常体波速与背景波速的平方差异的百分比,用异常强度分布表...
地球内部可能利用的天然氢气 | 科技导报
比较深度8和18km的地震波速可见,在青藏高原东部,上地壳浅部与深部的地震波速发生了根本性的反转。上地壳(深度8km)为大面积的高波速屏蔽盖层,下面的中地壳(深度18km)是大面积低波速的含流体层,波速异常从+6%变为-5%。在图5(b)中用黑框圈出地震波速最低的研究区范围,它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由此可以猜测,...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地球物理学报》2024年第7期
摘要:为获取厦门岛浅层三维速度结构,本文使用福建省地震局于2019年布设的50个流动地震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所记录到的垂向分量波形数据,计算背景噪声互相关,利用频率-贝塞尔变换(F-J)法提取子台阵的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行反演,获取子台阵下方一维S波速度结构,并通过插值得到厦门岛4km以内的三维S波速度模型.结果...
同度物探TST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技术优缺点及原理
采用反射与散射的混合模型(图2),根据反射波以及散射波的传播规律,分别将散射波和反射波进行偏移归位,得到隧道掌子面前方的真实地质情况,这就是TST散射扫描技术的基本思想。关于TST地质超前预报系统数据处理的具体技术措施,如方向滤波、围岩速度分析、扫描成像等以及在数据采集时的观测系统要求赵永贵、蒋辉等已经多次论述,...
高考地理中的东数西算,高考地理常考自然地理原理详细图解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把地球内部由外到内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密度、温度等有较大差异。大气,尤其是对流层中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大气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而升温,同时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