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暨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
网络暴力行为可能既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者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也同时符合敲诈勒索、寻衅滋事或者非法经营等犯罪的构成。例如,有人网上编造他人谣言,他人提出交涉后,要求他人花钱消灾,否则还要把事情再搞大,就可能同时构成诽谤罪和敲诈勒索罪。为保障法律准确统一适用,《意见》明确:“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同时构成其...
案例丨网络诽谤的刑法规制
换言之,捏造的内容必须是涉及到特定人的人格、名誉的事实,无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即便捏造并散布了也不构成诽谤罪(当然,可能构成其他犯罪)。在法律上,人格、名誉的内涵较为丰富,哪些内容应当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值得关注。西方和日本刑法学通行的观点认为,名誉的意义一般包括内部的名誉(人格的客观真实价值...
关于陈竞苏、廖智涉嫌诽谤罪法律意见书
(一)犯罪主体方面:诽谤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二)犯罪主观方面:诽谤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包括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且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三)犯罪客体方面:诽谤罪的客体是公民的名誉权...
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否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网友咨询: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否构成诽谤罪?律师解答: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通过信息网络实施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
不可理喻!一男子因吵架将妻子隐私发到网上,是否构成犯罪?
侮辱罪与诽谤罪的定义: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丈夫行为的性质分析:丈夫将妻子的隐私视频发布到微信群,首先侵犯了妻子的隐私权。然而,要判断是否构成侮辱诽谤罪,还需要...
网络暴力刑法规制的乏力与重塑——以侮辱、诽谤罪为中心
其次,从犯罪构成上看,增设新罪具有必要性(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侮辱、诽谤罪的行为方式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根据同类解释的方法,“其他方法”应该达到“暴力”手段相当的程度,而网络暴力行为达不到“暴力”程度,无法适用《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最后,从罪名设置上看,增设新罪具有可行性。网络...
网络诽谤犯罪行为的司法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诽谤罪系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诽谤犯罪时有发生。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颁布...
罗翔:“网课爆破”不仅是作恶,还可能涉嫌犯罪
再次,即便被组织者的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程度,但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组织者还可能构成《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条之二规定的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罪。这是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规定的罪名,很多人还比较陌生。《刑法》规定:“组织未成年人进行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处三年...
陈伟 向珉希|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犯罪主观评价的异变与应对
我国有学者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可控的特性可能导致其侮辱诽谤特定用户,从而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但从犯罪主观评价层面出发,研发者或使用者向生成式人工智能中投注不良引导信息,导致后者对特定用户群体生成侮辱、诽谤内容的,除非投注内容中明确包含侮辱、诽谤特定人的信息,一般不宜认定为侮辱、诽谤罪。我国刑法规定的侮辱...
两高明确诽谤信息被转发达500次可判刑
中新网9月9日电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今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两高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