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盘西化给了满清最后一击?——社会失去自我意识的结果就是崩溃
所以,民国开始的第一个权力之争就是内阁问题,袁世凯为了争取自己在国家事务中有决定权,坚持混合(政党)内阁和超然内阁(由袁世凯信任的人组成内阁。虽然袁世凯口头上反对超然内阁,其实他心里最希望超然内阁),自己可以通过人事任命掌握国家事务的决定权和管理权。由同盟会主导的国民党由于在国会占有绝对优势,因此主张完全政党...
从察举制,剖析两汉时期选拔官吏制度,其中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打破垄断,广招人才人才选拔制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时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统治者们也采用了不同的选拔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国家一般都采用世卿世禄制来选拔朝廷官员。这一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影响。孩子可以从父辈手中获得官职,孩子本身并不需要具备多么...
以西晋沿袭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为例,浅析西晋早期政治
晋武帝的统治手段在西晋初期的具体表现是,一方面,还以九品中正制的官吏选拔方式满足门阀士族入仕的普遍要求,这种优惠条件满足了朝中高官显贵垄断政权的愿望,还造成居官中央的士族和把持地方选择权的豪强势力的矛盾和冲突;而另一方面又让皇族成员全面进入西晋政权,形成以司马氏为代表的门阀士族与其他士族的强烈对峙。这是西...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下欢喜的读书人,寒门也出将相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在制度方面和唐宋时期大致相同,只是考试的题材变成了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格式组成,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三、封建君主们对科举制度寄予了厚望,它的存在又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对精英人才的客观需求,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从财政史看国家危机:三个皇帝与财政的故事
但说实话,所有环节都垄断在国家手中,其实没有太多的利润,因为这种官营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效率比较低。所以在唐代刘晏实行变法,在盐业只垄断两个环节。什么环节呢?就是把批发盐和收购盐由国家垄断,其他环节放开给民间经营。实际上,我们看今天的土地批租制度,就跟刘晏的盐业制是一样的。比如说今天土地要卖只能卖给...
从察举制,浅谈两汉时期选拔官吏制度的重大变化
提拔的是下级官吏,而选的对象却是读书人,他们并没有官职(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这与之前的世官制或者世卿世禄制,有着明显的进步。察举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遏制世家大族垄断权力。这也让更多地方上的人才,参与国事,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察举制的最终确立,人才选拔不再是难题。
访谈︱陈长琦:九品中正制是人才评价机制而非官员选拔制度
澎湃新闻:“九品官人法”为何会在汉末魏初由陈群提出?跟曹操对人才的看法有什么关系?陈长琦:九品官人法的产生背景,我想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是社会背景,一个是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主要从汉末社会来分析,两汉以来,官吏选拔制度沿用察举制度,不管察举制后来实际演变如何,但它认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是德、才两个方...
《参考消息》评贝淡宁新书:中国官员选拔模式值得西方借鉴
一、中国的官员选拔由三层不同的“支架”构成书中所谓的“中国模式”不是指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而是中国的官员选拔方式,作者称之为“垂直的民主精英制度”。作者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官僚选拔制度形成了“三层支架”的模式——底层的“民主”、中间层的“试验”和顶层的“精英”。作者强调,正是这一模式使得...
...探探”第32期:学校在我国是何时出现的?从古到今读书人在学什么?
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学校。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国子监表》记载:“盖自五帝建学,名曰成均;其后虞曰庠,夏曰序,殷曰瞽宗,周人立辟雍于中,而以四代之学环建于外”。所以,庠序就成了中国古代学校的代名词。不过,当时的学校教育全部由官方垄断。能到学校受教育的,全是贵族子弟。出现巨大转变是在...
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当个文学博士的老师都绰绰有余
初,先秦时期以“世卿世禄”制,即贵族垄断朝廷的官职,世袭罔替,父死子继。后,秦至汉初,又主要以“军功爵制”来任免官吏,谁的战功大,谁就有机会做大官。汉武帝时期后,又逐渐以“察举制”、“征辟制”来选拔官吏,前者就是由地方官吏推荐所在地的人才,由州推荐的称为秀才,由郡推荐的称为孝廉。后者就是由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