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故事与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创新
17世纪初,桐城先后还涌现出了如“泽园”“枞川”“金山”等众多讲学会所,桐城县当时就形成了理学滥觞、会馆林立的局面,这种文风成了后来桐城派的渊源。桐城派称雄于清代文坛长达二百余年,桐城对全国的影响甚至达到了举国学界“家家桐城,户户方姚”的历史巅峰,“文都”之名也由此而来。以致当时桐城境内出现了百家...
刘文龙:桐城派的阅读、知识谱系与流派风尚
由此可以推演桐城派之所以形成的内在缘由,甚至彰显桐城派形塑派别意识的努力。若再加以重组,可径直按照桐城派的历时发展编排为三组:第一组:桐城派早期成员1.方苞:六经、《三传》《语》《策》《史》《汉》《三国》《五代》《管》《荀》《庄》《骚》、八家文;2.刘大櫆:六经、《史》《汉》《庄》《韩非...
文化中国行丨你敬三分 我让三分 礼让出了“六尺巷”
安徽桐城,历来文风昌盛。明清两朝,走出了240名进士,形成了影响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人才文章遍天下。桐城出名除了桐城派,坐落在桐城文昌街道的六尺巷,还见证着一段流传300多年、浸润在中国人血液中的“礼让”佳话。在桐城市中心的小广场,有一条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的小巷。当地人讲,这条小巷的位置...
毛泽东文风--党史频道--人民网
毛泽东一生写的东西很多,其写作风格大都是“既恣肆雄辩,酣畅挥洒,阳刚豪放,同时又讲究行文技巧,既有桐城派的简切博雅,又有《文选》的华丽文采,无论是用文言文,还是用白话,无论是精巧工对,还是散乱出之都有一股逼人气势”,表现出特有的写作文风,即:没有需要研究的问题不写,没有充分的调查不写,不酝酿成熟不写...
《中国之治 “枫”华正茂》·争鸣篇 | “六尺巷”和谐文化与现代...
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为社会基层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安徽省桐城市人民法院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指导,立足于传统礼让文化,扎根于基层司法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富有实效的基层解纷工作法——“六尺巷调解法”。
【智库声音】新华日报 | 沈开艳、方书生等:长三角,走进她的历史深处
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200多年,因为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为安徽桐城而得名,但它在江苏开枝散叶(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不仅桐城派“鼻祖”方苞终其一生都与南京息息相关,而且在桐城派作家区域分布中,江苏籍作家共有302人,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安徽(193人),江苏成为桐城派的一个重要学术高地。明清时期江南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学流...
寻味历史,探寻长三角区域共同的文化基因
桐城派雄踞清代文坛近三百年,因为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的籍贯为安徽桐城而得名,但它在江苏开枝散叶。不仅桐城派“鼻祖”方苞终其一生与南京息息相关,而且在桐城派作家区域分布中,江苏籍作家共有302人,远远高于排名第二的安徽(193人),江苏成为桐城派的一个重要学术高地。明清时期江南大地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学流派...
新刊|《文学评论》2024年第5期目录、摘要及编后记
桐城派“方、刘、姚”文统的创生及其百年流变代??亮内容提要??“方、刘、姚”文统的形成渊源有自,成型后又变动不居,呈现出鲜明的层累性和渐进性。乾嘉时期,以“方、刘”并举为先导,“方、刘、姚”文统走向前台;嘉庆后期以迄晚清,“方、姚”并称蔚然流行,成为道咸以降各类文统的轴心,而姚鼐的声望逐...
山谷台阁铁崖体,33种“体”邀您背!
有25种“体”邀您背,还有8种“派”邀您品尝哦!永明体永明文学是指上自刘宋泰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永明年间为中心。“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光明日报-光明网
????作为典型的传统文化共同体,桐城派的生发和兴衰都具有范式意义,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概而言之,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第一,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