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想改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称不可,10年后害死李恪
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打消了易储的念头,李治的太子之位从此很稳当,一直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李治顺利继位,是为唐高宗。或许是李世民向长孙无忌透露易储的想法让长孙无忌注意到了吴王李恪,也或许是李恪在李承乾死后成为李世民在世的年龄最大的一个儿子,是李唐宗室的重要成员...
李承乾谋反不久,李世民拔剑自刎,长孙无忌:你还有晋王李治呢
实际上,长孙无忌看到李治性格软弱,将来可以控制,而李世民也认为,有良佐辅助,太子软弱一些无关大局。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等人的坚决要求下,李世民决定立李治为太子。贞观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李世民与大臣们议论政事,当说到立太子之事时触痛了李世民,使李世民想起多少年来为立太子,为大唐社稷煞费苦心几乎将性命断送于苦苦培...
跟随李世民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功臣绝大多数都得以善终
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就是长孙无忌和另外两名谋臣房玄龄、杜如晦,最初李世民不同意杀兄杀弟,在是否发动玄武门之变上李世民比较犹豫,“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于幕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吾当使人进说,令授吾国事...
宠妻过了头,长孙皇后无福消受,她的早逝或源于李世民无尽的爱
于是,长孙氏便和哥哥长孙无忌就一起搬到了舅舅家寄居,这才保证了这对小兄妹在生活起居方面能够一如既往地宽适无忧。彼时,高士廉一家经常与李渊将军一家聚会宴饮,于是,长孙无忌便与李世民渐渐熟络了起来,年龄相仿的二人性情投契,很快就成了挚友兄弟,身为长辈的高士廉也对李世民这个清俊的少年颇有好感。当看到自...
吴王李恪蒙冤自尽,死前大骂长孙无忌当族灭,结果多年后竟应验
所以除了李恪,李世民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过李世民的这个想法却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毕竟李治是他的亲外甥,李恪做太子显然不符合长孙家族的利益。蒙冤自缢,国舅族灭长孙无忌给李世民的理由是: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
魏无疾VS长孙无忌,《大唐狄公案》中的角色与历史原型对比,谁更胜...
在剧中,魏无疾身穿官袍,一副朝廷重臣的派头,眼神中透露着睿智与深邃,令人捉摸不透(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他与主人公狄仁杰一同构成了这部剧的核心人物。通过魏无疾的身份地位和名字,我们不难猜测他的历史原型正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唐朝的宰相、开国元勋,与李世民情同手足,共同打下了唐朝的江山。他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位列凌烟阁二...
长孙无忌是唐朝第一功臣,对李治有拥立之功,最后为何含冤而死
赐死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李治做的确实有点过了,不过他没有上帝视角,也不是不能接受。而且李治一朝一直以来都在试图摆脱李世民的影响力,诸如褚遂良被贬,长孙无忌赐死,都是为了消除贞观朝堂旧臣的派系以防尾大不掉,就像李世民对裴寂做的那样,最后只能感叹一句时也命也,可惜长孙无忌的政治眼光不太行。
长孙无忌诬告李恪谋反,李恪临死前诅咒其灭族,6年后结果如何?
在临死前,李恪破口大骂:“长孙无忌玩弄权柄,陷害忠良,祖宗有灵,不久后必然让他灭族!”这是李恪临死前对长孙无忌家族的诅咒,6年后,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他人诬告长孙无忌意图谋反,那么,长孙无忌及其家族的命运又如何呢?长孙无忌与李恪的恩怨长孙无忌为何非要除掉李恪?原因还是储位之争。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
西安出土李建成墓,墓志仅55个字,揭露李世民对待兄长的真实心态
这两点,直接触及到了李世民的底线。李世民决定,一定要先下手为强。他与亲信的谋臣、武将周密做了计划,最后决定在玄武门动手。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李世民还花重金收买了玄武门禁军将领常何、太子属下张公谨。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一早,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率先入朝,在玄武门埋下伏兵。
康熙为何反感唐代的长孙无忌?为何因为此人而联想到废太子胤礽?
李世民是弑兄逼父多的皇位,所以很忌讳兄弟相残,李治对于此方面做得很好,至少伪装得很好。在这中间,唐太宗李世民曾经几次想废掉这个被确立为太子的李治,都被这位掌握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国舅爷”长孙无忌而拦住,李世民在确立太子这个问题上的这个失误让康熙帝不屑一顾,而且很是瞧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