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乡贤的推举方式与作用发挥
正是以德行与能力为基础,当汉代建立起选拔地方人才的察举制之后,居乡的贤人获得了入宫为郎进而任官的机会。但在察举制之下,对于德行与能力的标准被重新定义。察举制以举孝廉、秀才为常科,举孝廉指举孝子、察廉吏,即以宗族亲属伦理与行政伦理为选拔标准。察举制在某种意义上创造出一类乡贤,他们在政治体制及政治话...
从职位到官位:以魏晋南北朝的中正为例|刘啸
《三国志·魏书·陈群传》载:“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陈群所建的“官人之法”是一种新的选举制度,它与汉代察举制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采用了“制九品”的方法。这里的“九品”只能是乡品的九品,因为这是选人去当官的办法...
九品中正制在曹操时已有萌芽,随门阀制度衰落而取消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有什么区别?九品中正制发展史介绍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后者会更加公平一些,因为察举制一般都是走后门的比较多,而九品中正制是把每个人都要分等级,这种公开的选拔是做不了假的。这次就为大家介绍下九品中正制的发展史,可以说九品中正制影响了后代对于民间人才选拔的思路。一.九品中正制的概念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
“重门第,轻德才”,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为何到西晋开始异化
所以在实施的初期与过去渐趋腐朽的察举制相比,它更有助于恢复和重建混乱已久的选才秩序,并且对东汉末年以来的“乡里清议”传统有所继承,更有利于为巩固曹魏政权添砖加瓦。所以这也不失为一种美政。此时的史书对其也不无溢美之词。《晋书·卫传》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
文史|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是对曹操“唯才是举”的背叛吗?
从曹丕所著《典论》中,不难看出他对“浮华交会”的反感态度(www.e993.com)2024年11月18日。同理,曹丕同意推行九品中正制,也是为了继续抑制乡里清议之风,进而削弱名士、大族在官方选举中的个人权威。何以见得?乡里议,定九品诚然,九品中正制能与察举制、科举制并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选官方式,固然有其创见与独到之处。但正如历史学者胡宝国先生所...
选官的政治秘密:门阀权贵是怎么被“踢出”权力中心的?
关于科举制的起源,学界通常将开皇七年(587)正月乙未制视作常贡科之始。尽管近来有观点认为开皇七年实行的是察举制而非科举制,但无论是科举说还是察举说,均认为隋文帝选举改革针对的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门阀制度的核心。正是依托于这一制度,自汉代以来便垄断乡里选举的世家大族才最终演化为门阀士族。门阀...
阎步克:汉末的选官危机
我们业已指出,察举制的成立一方面以此前的官吏推荐制度为基础,同时也是知识群体参政的结果。在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之下,汉代的察举制度也不仅仅表现为单纯的行政雇员录用制度,同时它还有鲜明的“虚己求贤”以礼纳知识分子的色彩。在这一制度之下,士人与政府的关系十分微妙。《论衡·答佞》:...
选贤与能政在养民
乡里行政组织及其吏员大体以唐宋为界,分为“乡官制”和“职役制”两个阶段,其地位前期高于后期。乡里基层组织兼有民间社区特征,如依靠乡里代表性人物、宗族乡绅力量,乡规乡约协同国家治理;通过树立乡村道德人物形象,建立以年齿为中心的礼制秩序,听取并选拔乡村舆论所称颂人物担任官职等多种手段,以贯彻国家意志。一些...
魏晋玄学的法哲学价值
同时,由经学发展来的谶纬迷信思想使儒家正统遭到怀疑,察举制的腐败导致所选官员严重地“名实不符”,“名实不符”的问题成为当时学术和舆论讨论的焦点。大多数人的主张不外是要求重新回到“名副其实”的正常轨道上,支持此种主张的理论便是儒家的“正名”和法家的“循名核实”。然而,当时动荡的时局使这一理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