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时政小测验
王充认为“通人胜儒生”,并将二者定义为:“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可见,“博览”是成为通人的必备条件。王充认为博览与否影响到识见深浅,人若不博览群书,就不能通晓古今、识别事物、分辨...
从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谈起:博览群书
毛泽东同志毕生重视阅读中国历史著作。1952年,工作人员为毛泽东同志购置到一套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这成为他最爱读的书之一。这部《二十四史》共有3200多卷,4000多万字,800多册,毛泽东同志几乎全部通读过,有些章节还反复多次读过。《资治通鉴》同样是毛泽东同志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1954年...
破除虚妄之言,衡量百家之说: 王充与《论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衡》从王充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给出了提示:“(王充)盖内伤时命之坎坷,外疾世俗之虚伪,故发愤著书,其言多激。”顺着这一思路,结合《论衡·自纪》以及范晔《后汉书·王充传》,我们不妨先从王充生平讲起,理解他为什么“内伤时命之坎坷”。王充:祖上不德仕宦不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
王充反对“生而知之”,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重视活学活用
这里,王充极其深刻地揭示了教育作为其他事业基础的作用。2、培养“文人”和“鸿儒”的教育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具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不受前人的思想所约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新的知识。其明显的特征是“精思若文,连结篇章”...
王充从小就努力学习,广泛涉猎诸子百家,但过分强调自然力
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后汉书》说王充在洛阳,“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途通众流百家之言。”在熟读经史之余,王充还兼及百家,通诸子之学。王氏家族虽然不是地方大户,但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评传》说“他的家庭是...
26岁被开除,39岁坐牢,他却引领中国人走向了世界
初中前,钟叔河已经读完了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中国旧体小说,博览群书使得年少时的钟叔河已有潘江陆海之才(www.e993.com)2024年11月7日。上初中时,他的作文在班里即出类拔萃。抗战胜利后的一个暑假,14岁的他把听到村民所谈的奇闻轶事,模仿古人用文言文写成了41则笔记,字体的别具一格、行文从容的老练令人啧啧称奇。
《论衡》与王充的“君子思维”
博览群书躬身实践《论衡》中,王充的不少论据来自对各类书籍、典故的征引,如《率性篇》论证人性可塑造时,即以阖闾、勾践手下兵士在君主感召下违背贪生怕死的本性、甘愿赴汤蹈火为例证;《齐世篇》论证上古三代并不优于当世,举出传书所载夏商周世代更替亦经历了由忠到敬、文的盛衰循环;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
东汉时期,宗教和谶纬之学迅速发展,却有人提出无神论?(中)
而接下来,王充一生的仕途,其实没有啥好说的。据史书记载,在王充二十出头的时候,王充去上虞县做了掾功曹。十年之后,在王充二十八岁的时候,他去京城太学深造。这期间,王充博览百家书籍,成了一个‘通才’。从时间上来推断,王充读太学的时候,正好是刘秀在位的最后几年。而在这几年左右,后来创建五斗米教的那位张道陵...
从毛泽东同志的读书生活谈起
博览群书毛泽东同志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马列主义著作到西方资产阶级著作,从古代的到近现代的,从中国的到外国的,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军事、文学、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的书籍。当然,毛泽东同志的阅读范围虽然广博,但也不是漫无目的、没有重点的,他阅读较多的是马列主义、哲学和...
中国古代哪部大书首提人才概念?
在《实知篇》中,王充明确否定生而知之的天才论,提出“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人才学成论,充分肯定了“学”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就所学内容而言,有经生之学,有文吏之学,有世俗之学。经生之学,要求通晓经书,掌握章句十万以上,行有余力则博览古今;文吏之学,则是要求“幼则笔墨,手习而行”;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