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在历史上是怎样诞生的?
对行书初始阶段的第二种认识,反映出对宏观书法系统和具体书写规律全面深入的认知。随着考古发掘出土资料的逐渐丰富,从秦、汉竹简到战国帛书和金文,再到西周金文,乃至商代甲骨文墨迹和刻划痕迹,所显示出来的用笔、书写特征,越来越证明这一认识的合理性。敦煌简牍中的行书笔意处于萌芽状态的行书,其主要特点:一是从隐...
一个中国人必须记住的字(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河山锦绣)
从左至右分别为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中的“中”字。资料图片8月12日,从景山上沿北京中轴线向北眺望鼓楼。新华社记者李鑫摄如果让你说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字,相信一定会见仁见智,各有所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浩如烟海,这不足为怪。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成功,把世界目...
八千年的凝视——汉字中国文物特展
王国维是甲骨文前期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之前的罗振玉等人,主要成就还是辨字和释义,而王国维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开始以甲骨文为工具来研究殷商历史,证实了《史记·殷本纪》里所记录的殷代世系的真实存在。以他的研究为重要标志,中国新史学在甲骨上的道道刻符、声声问卦中奠基、形成。可惜王国维也选择了自杀。王国维之...
东西问·中国学|蒋玉斌:甲骨文为何是“世界的记忆”?
中新社记者:与甲骨文同时期的金文后演变为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直至到我们今天熟知的汉字,甲骨文与金文有何关系?甲骨文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蒋玉斌:现在见到的甲骨文,大致出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这一时期还有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刻写在玉石器上的玉石文字,刻写在陶器上的陶文等。它们同属一个文字系统,都...
宋玉《九辩》,悲秋之祖也 甲骨文秋的写法像极了蟋蟀
籀文继承了甲骨文,它把“秋”字中蟋蟀头部的触须写成“禾”,将蟋蟀的身体写作“龟”,将凹穴里蟋蟀尾部形象当作火盆,写成了“火”。到了篆文之后,“龟”最后被省去,并将籀文中“禾”“火”的上下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有一段时间是左“火”右“禾”,后左右对调,跟今天的写法相近,而隶书一度把今天“秋”字的...
学认甲骨文 | 孺子可“教”,勤“学”好问
①就是“学”字的甲骨文形体(www.e993.com)2024年11月20日。朱芳圃先生说,上部像左右两手结网之形,“结网为复杂之技能,非传授不能获得”。这个“获得”就是“学”的意思。金文②的下部加了“子”更明白了,就是教孩童学习之意。小篆③的形体大体上同于金文。④是楷书的写法(繁体)。⑤是现在用的草体楷书化的简化字。
学认甲骨文 | 行“走”之路,脚步不“止”
这个“止”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①多像一只脚啊!脚趾朝左,脚后跟朝右。②是金文形体,③是小篆形体,这两种形体非常类似。④是楷书的写法,由小篆直接变来。字义解读: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我们很容易理解“止”的本义就是脚。《汉书??刑法志》:“斩左止。”将一个人的左脚砍掉,是多么残酷的一种刑罚。
有趣!甲骨文的“行”字像十字路口
“轻舟已过万重山”“雪上空留马行处”“西出阳关无故人”……1882年,德国学者冯·李希霍芬第一次使用“丝绸之路”形容被人惊叹的通商大道时中国的“行”才被世人所知这距离华夏先人构建交通网已经过去了近4000年从甲骨文到楷书“行”字是这样演变的↓...
三千年而一泄其密,120年识读三分之一:甲骨文,中华文明之光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汉字之魂中华文明的根脉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
甲骨文,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人们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沟通思想,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它写下了商王的梦境、孔子的思考、司马迁的史书,它记录了唐诗宋词的风韵和中华文明的苦难辉煌,并将继续书写新时代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