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宋词,成就最高的28首山水词,苏轼一人独占三首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宋·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
辛弃疾少见的中秋词,内容奇幻无比,想象力超越苏轼《水调歌头》
尽管按史书的记载,辛弃疾南归时年仅二十一岁,十二年后也不过三十三岁,正值壮年,但是作为战士,他深知体力与年龄的挑战。“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三句,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展现了词人超越尘世的想象。但是辛弃疾更为激进,他不仅想飞到天上俯瞰河山,还...
未来讲堂之宋词诵读与赏析(39)——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
张偓佺,即张怀民,与苏轼同为被贬官员,比苏轼晚三年来到黄州。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一月,张怀民在新居西南筑亭,苏轼为其命名“快哉亭”,并写下这首《水调歌头》相赠。快哉亭建在江上。词的开篇,苏轼描绘了亭中所见景观,“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登上这座小亭子时,天色已经不早,遮阳的绣帘卷起,放...
月影思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的诗意
《水调歌头》中的这句诗还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宇宙的敬畏之情。他用“明月”和“青天”来描绘夜晚的宇宙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苏轼善于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与思想,通过对月亮的描绘,他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宇宙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广泛认同...
中秋佳节,共赏《水调歌头》:一首词,千年情,无人能及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背景1076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这一年,他与弟弟苏辙已经七年未见。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苏轼独自一人,仰望明月,感慨万千。他的心中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这样的情感驱动下,苏轼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
事业单位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常识判断知识点——苏轼
1、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苏轼写给弟弟的另一首《水调歌头》,画面感超绝,字字深情缱绻
苏轼在词前小序中介绍了这首词的渊源: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东武”是密州的治所,前一年中秋他在东武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寄给弟弟。这一年中秋两人终于相见...
明月寄离愁,思亲入梦舟。6首古诗词:共赏一轮月,各怀千里愁
——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丙辰年的中秋佳节之际,时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因与王安石等变法派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在外,自上次相见已过去七年,他本希冀通过外放能够靠近弟弟,无奈愿望未能实现,心中饱含着对弟弟苏辙的深深思念。在这团圆之夜,苏轼独自面对皎洁的明月,举杯对天,发出了“明月几时有”的感...
跟着央视录节目,在诸城超然台解读苏轼《水调歌头》
在屏幕仅仅呈现两三分钟的节目,需要工作人员三四天甚至一周半个月的时间准备,从选题、踩点、采访、取景、找角度,再对选题的背景详细了解,有似是而非或多种注释的问题,都请教专家诠释,做到万无一失的准确。我记得就词牌名如何正确表达的问题,李记者专门请教了专家,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是用简单的词牌名?还是《...
宋神宗看完《水调歌头》后说,给苏轼换个地方!
我们先来看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背景。在宋神宗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因为反对变法,而得罪了王安石,因为苏轼故意自请出京,先担任杭州通判,后来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改任密州知州。可以说苏轼自请出京这一做法让他暂时躲开了变法的政治漩涡,但是代价就是他一直远离政治中枢,甚至和关系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