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章等口述:谈谈应山花鼓戏(湖北北路花鼓戏)
人们以竹篾为骨架,扎成龙形的无底船,上面裱糊彩纸,龙船即成。一男青年装扮成“小堂伢”(即花旦),脚踩高跷,站入无底龙船内,手握船舷,准备“跑船”(带船游动);船外有一男子装扮的彩旦,手握灵巧的竹篙,准备“赶船”(撑船);另有一男扮的女丑角,手拿破“扑扇”(即芭蕉扇),挥扇扇风。当锣鼓有节奏地敲响之...
传统民俗活动踩高跷,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
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 非遗技艺闹元宵
高跷亦称“扎高脚”,它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春节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在《列子·说符》中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高跷就已流行。唐杜佑《通典》记载:“...
2024元宵节是几月几日,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
元宵节的由来及传说故事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据了解,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
你好,2024! 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www.e993.com)2024年11月24日。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南方的元旦习俗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向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
中断10年再登台,最高踩过2.4米“拐子” 非遗传承人尹逊堂:高跷是...
在山头村,踩高跷的传统由来已久,从三四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老人,能踩高跷的大有人在。1991年,村里组织成立高跷队,也是在那时起,尹逊堂开始正式学习踩高跷。“脚下踩的高跷又叫‘拐子’,第一次练习踩了50厘米的‘拐子’,后来逐渐增加高度,最高踩过2.4米的‘拐子’。”他说道,一开始腿不听使唤,扶着墙走,...
高跷相伴三十载,他能脚踩2.4米木棍跳“芭蕾”
在山头村,踩高跷的传统由来已久,从三四岁的小孩到70多岁的老人,能踩高跷的大有人在。1991年,村里组织成立高跷队,也是在那时起,尹逊堂开始正式学习踩高跷。“我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踩高跷,不过那时候还没开始正式训练。”他回忆道,成立高跷队的那年,他20多岁,经过一周多的正式学习后,就基本掌握了踩高跷...
元宵节:灯火良宵,锦绣三春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闹花灯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习俗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走进卢氏:探访朱阳关前“”杜家店的古村落魅力
在村志及某些宣传资料上,在杜店村简介中说:杜店原为垛店,源于古代村民因耍社火出垛久负盛名而得名。随着岁月变迁,垛店被谐音为杜店。而在村史馆醒目位置,由邹振杰先生撰写的“村名由来”,对这种说法提出了疑义。杜家店因社戏抬垛演艺闻名,人们不由自主称其雅名为“垛店”。近几年,有人却不知何故,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