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大师课:在珠海畅谈高校文学教育,通过精读小说讲写作
马丁颜、赵瑞华、叶昕昀、周婉京、武茳虹、李晓博、祁清玉、史玥琦、程舒颖等接受过专业写作教育的青年作家,分别从亲身经历出发,谈到了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导师对自己的巨大帮助。在他们看来,同学之间相互学习、鼓励、激发,同样是文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出席活动的著名作家东西指出:“余华培养不出余华,但是福楼拜能培养...
余华:一个人焦虑的根源,容错率太低
余华在写出《活着》和《许三观买血记》后遭遇骂声一片。大家痛斥他落于俗套,不再堪当“先锋”作家这个名号。余华不仅没有为此郁闷愤恨,还想着劝慰当时出版《丰乳肥臀》,因为书名就已经过于露骨而遭受攻击的莫言。不过想着自己也正被人围攻讨伐,半斤和八两,才就此作罢。在一片乌泱泱的质疑声中,余华只回应道:...
余华40年前的小说翻红:写的还是我们今天的经历和挫折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以自己当年高考后的亲身经历为原型,写成的自传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在18岁那年,进入成人世界的迷茫与顿悟。小说刊登在1987年第1期的《北京文学》上,正是这部小说的发表,让余华在文学界声名鹊起,他甚至用“命运”来形容这部小说对他的意义:“这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在这一个时刻写下这...
一篇故事 No.068 | 余华《我的写作经历》:如何持续写出拥有灵魂和...
余华作品《活着》,作家出版社出版我知道自己的作品正在变得平易近人,正在逐渐地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不知道是时代在变化,还是人在变化,我现在更喜欢活生生的事实和活生生的情感,我认为文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它的同情和怜悯之心,并且将这样的情感彻底地表达出来。文学不是实验,应该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
作家余华童年常在医院太平间午睡,从小见惯了生死离别,所以才写出...
或许是从小在医院见惯了生死离别,甚至曾在太平间过夜的经历,余华的作品中对于生死也显得淡然从容。这种淡泊和坦然在他最知名的作品《活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活着》是余华于1992年创作的杰作,这部小说一度让他陷入创作瓶颈,直到妻子陈虹提醒他:“不妨以第一人称写一下,这样读者更容易代入。”改用第一人称后...
余华给莫言公众号投稿,聊天记录曝光,两个人的头像亮了!
他豁达地接受了这一形象,并以其为乐(www.e993.com)2024年11月13日。这种幽默和自嘲的态度,不仅展现了余华的个人魅力,也体现了当代作家面对网络文化时的开放和包容。此次事件不仅让网友们看到了余华和莫言作为文学家的另一面,也引发了关于文学与新媒体关系的社会讨论。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为作家们提供了与读者直接互动的机会,使得文学作品...
余华: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余华在“先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创作的第一部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奠定了他的地位。在此之后,他又创作了《古典爱情》《河边的错误》等多部经典之作,打破了日常的语言秩序,颠覆了人们的观念,开拓出一个新的审美艺术空间。
余华:从牙医到作家
《生之韧性——今天如何读余华》万书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份工作——拔牙高考失利以后,18岁的余华并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到工厂工作,而是在他父亲的介绍下,到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当牙医。余华的父亲觉得医生这个职业还不错,希望余华也能像他一样一辈子从医。在当代社会,牙医这个职业受人尊重,而且收入还...
余华新散文集《山谷微风》: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人生就是无穷无尽...
《山谷微风》收录了余华2024年全新创作的12篇散文,以及17篇历年精选文章,时间跨度长达40年,呈现了作家半生的经历与感悟。今年二月,余华来到三亚的山谷,正赶上这里最好的季节的尾声。他用心感受这里的一切,注意到在公寓阳台上的风和酒店餐厅里的风不同,因为有墙壁的遮挡,餐厅里的风显得捉摸不定,神秘莫测。这风使...
余华苏童带货《收获》,董宇辉“拖堂”一个半小时
在一阵玩笑中,余华与苏童快乐地回忆起他们的青年时代,他们与《收获》最初的故事。程永新说,1980年代中后期,《收获》首先注意到一大批探索文学新形式和新观念的青年作家,于是在1987年第五、第六期和1988第六期专门开设了“先锋专号”,将全国零散的青年作者的先锋小说集中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