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5首巅峰怀古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背景赋予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教育。他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十五岁已扬名。杜甫的一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巨变,他的诗歌创作也深受这些社会变迁的影响。尽管个人命运多舛,杜甫始终保持了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理想。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擅长各种诗体,无论是古体诗、律诗...
杜甫一首自叙生平的诗作「五体参照」仅供参考
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圣杜甫的西行漫记,是由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史诗聚合起来的,其中一...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一路向西,出关中,过秦州,来到蜀中,过上了飘零寓居的生活。杜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路向西的“旅程”上,他以史为诗,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受写成诗篇,这些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诗歌也成为了诗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因为被后世誉为“诗...
从长安到成都,杜甫一路上写下恢弘的史诗,将盛世的遮羞布狠狠扒开
杜甫义无反顾地置身于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中去,成为时代造就的、横绝百代的伟大诗人。此后,杜甫的人生足迹兜兜转转,仕宦之旅跌跌撞撞,他始终未能找到人生的突破口,但在这段时间内,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
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无一生僻字却出神入化,至今无人超越!
杜甫刚刚到四川的时候,的确是住在成都,不仅得到了岑参、高适还有很多朋友的帮助,所以他盖起了成都草堂。你送点树苗,我送点椽子,你打个地基,我送套家具,是大家一起帮他建起来的。当然,其中对他帮助最大的是他的朋友高适和严武。可是后来,高适调走了(唐朝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六十岁。二月,迁任剑南节度使。十...
“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亚,还有杜甫”
唐诗宋词,其实已经传遍了欧美文学界(www.e993.com)2024年11月19日。美国“垮掉派”作家凯鲁亚克,在著作《达摩流浪者》的扉页题词,将此书献给中国唐代诗人寒山;2020年,BBC播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将杜甫视为与莎士比亚同级别的诗人。诗是最难翻译的东西,更何况是讲究用典、韵律、寓情于景的古诗词,再加上儒释道、士大夫文化的隔膜...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历史文化考点——杜甫的《登岳》
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人文常识是一个常考的内容,现在事业单位在考查相关常识时,常常会结合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生平经历来考查,因此中公教育在本文以泰山和诗圣杜甫为例,帮助大家复习备考。五岳之首的泰山,除了拥有非常优越的自然风貌之外,在古代政治史和人文史上都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中国皇帝自命天子,古人通常认为...
从长安到成都,杜甫写下一首接一首的史诗,将盛世的遮羞布狠狠扒开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是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写下的一首诗。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冬,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的横水击败安史叛军一举收复了洛阳、郑州、开封等失地,叛军头领薛松、张忠志等向唐军投降。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义(史思明之子)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这标...
中国最好的月色,被唐朝人写绝了
这个叫张若虚的诗人,生平比他的名字还虚。他就像大唐诗坛的一场烟花表演,美呆了,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冗余信息,除了他的两首诗作。我们只知道,他大概活跃在公元七世纪中期到八世纪前期,可能是扬州人,曾经出任过一个较为卑微的武职。和他一起并称“吴中四士”的其他三人——贺知章、张旭、包融,留下的个人信息...
四十以后读杜诗(图)
很多西方汉学家也开始研究杜甫及其诗作,比如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古今姓氏族谱》中有杜甫生平的记述,美国汉学家艾思柯利用《杜诗镜铨》为底本翻译了有助于说明杜甫生平以及他本人喜欢的杜诗。但不尽如人意的是翟理斯关于杜甫生平的很多叙述荒谬至极,艾思柯所翻译的杜诗也由于其固执于字根法而导致了诸多误解。这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