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璐瑶 | 中韩两部《续资治通鉴纲目》比较研究
顾宋元二代至今未备,卿等宣遵朱子凡例编纂宋元二史,上接《通鉴》共为一书。”于是再次开启了以纲目体例续修宋元史的编修工作,并将《宋元通鉴纲目》改名为《续资治通鉴纲目》,进一步强调接续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之义。
孙卫国:试析文天祥“黄冠故乡”之谜与朝鲜儒士的解读
如黄长椿说:“这不象是文天祥的话,完全是无中生有。”接着指出:“关于文天祥愿为道士以方外备顾问的话,在邓光荐和刘岳申的文天祥传中都没有。邓光荐是文天祥的知己,曾和文天祥一同抗击元兵,也曾被元兵俘虏,他最了解文天祥。刘岳申是庐陵人,对文天祥的事迹是比较熟悉的。”[8]刘华民指出:“根据邓、胡两传...
文天祥曾在此怒斥伯颜!临平这座小公园的故事你知道吗?
文天祥来到临平明因寺,与伯颜“吵了”一架。这一架,响彻天下后世,明因寺也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文天祥怒斥伯颜处”。文天祥是如何怒斥伯颜的?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文天祥对伯颜说:“你们大动干戈,侵我大宋江山,道义何在?”一番话说得词正理直。伯颜回答:“进临安后,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孙卫国 | 忠义与正统:朝鲜王朝对文天祥的认知与崇祀
在朝鲜王廷经筵、日讲中,他们经常讨论文天祥的传奇经历;越到后期,他们对于文天祥的事迹也越熟悉,不仅常将朝鲜人物,如郑梦周、李舜臣、姜沆、赵宪等比附文天祥,每每借文天祥说事,而且将文天祥这位中国历史人物,逐步融入他们认知范畴,最终接纳他为朝鲜所尊奉的忠臣先贤,赋予新的象征意义。(一)朝鲜王朝对文天祥全方...
文天祥,他埋的
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续资治通鉴》这年四月,文天祥率兵来到老家吉州。
宋朝养士三百年,几乎沦为笑柄,文天祥的无畏,才是中华脊梁
文彦博说了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句话记载于《续资治通鉴长编》,文彦博的意思是说,我大宋是和士大夫一起共治天下,并不是和平民百姓一起治理天下(www.e993.com)2024年11月5日。文彦博作为一代名相,他说这话,并不是失了水准,而是因为在宋朝本就如此。
浙江宣传 | 《资治通鉴》的“铁粉”
一年后,父亲匆匆离世,可父子间的交谈始终萦绕在少年胡三省的脑海里,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整准确地注解《资治通鉴》。三省自小笃学勤勉,是同乡读书人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26岁便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同榜进士及第,春风得意之时,他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
张国刚 |读《资治通鉴》的三篇序言
我们一起阅读了宋神宗、胡三省、王磐三位各自为《资治通鉴》写的《序》,三篇序言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为求索治道,需要读史。这也正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的历史事件。《资治通鉴》记事,涉及到周秦汉晋唐及五代共1362年历史。本书着眼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文天祥被发通缉令,蒙古兵找错人,古代通缉令可靠吗?
文天祥(文相公),林附祖无语,辩解着,蒙古兵索性拿出画像,又看了看,怒说,你俩长一模一样,咋就不是了,你跟我走吧!然后林附祖就被抓到京口去了,林附祖喊了一路他真不是文天祥,蒙古兵不信,路上有人认出来,这林附祖还真不是文相公,蒙古兵这才把人给放了。
胡三省生平及其《资治通鉴音注》
耕耘之余“又从事科举业”,攻读四书五经,还不忘父亲教导“史学不敢废也”,每逢晨昏研读《通鉴》。胡三省从16岁至26岁的10年中,生活上虽然窘迫,但是学业上却大有长进,不仅为登进士第奠定了文化基础,而且为以后注释《通鉴》积累了大量知识。宝祐四年(公元1256)胡三省与宋末名臣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及邑人舒岳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