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苏辙:与君世世为兄弟
苏轼二十岁时,学业初成,父亲便将指导弟弟的重任交付给他。对于才气飞扬的哥哥,苏辙终其一生都充满了敬重与仰慕,他说:“抚我则兄,诲我则师(他既是我的哥哥,又是我的老师,他爱护我,教导我)。”并常常感叹自己资质鲁钝,凭借父兄的影响力才得以闻名于世,因此深感惭愧。苏轼却觉得弟弟各方面都比自己更加优秀。...
品读南京 | 940年前,苏轼王安石金陵之会发生了啥?
在南京度过青少年时代;入仕后曾三任南京知府;在南京两度为父母守孝;两度辞相后在南京居住,在南京先后生活了近二十个年头;逝世后葬在南京钟山脚下,他的父母兄弟死后也葬在南京……可以说,头顶变法光环的王安石与南京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17岁那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调任江宁通判,全家随之迁居至金陵城。不到两年,王益...
宋哲宗:两宋最热血的帝王,在位不过十五年,却打出了汉唐气象
“绍圣”的“绍”有“继承”和“接续”的意思,绍圣、绍圣,就是“继承圣人之意”,而这个圣人,就是他的父亲宋神宗,而他也要延续父亲的改革。改元之后,立即下诏,让此前主持变法的王安石配享神宗庙,并追谥王安石顶级的谥号“文”,至于反对派领袖司马光,则削其赠谥、毁坏所赐碑、追回其生前官职,可见他对司马光...
做苏东坡的弟弟是啥体验?为捞哥哥一路干到宰相,苏辙:我太难了
宋神宗见自己的宰相为了亲人做到这一步,也就顺了苏辙的意。于是就以苏氏家族兄友弟恭为由将苏轼从大牢中放了出来,同时也剥夺了苏辙的官职,将兄弟二人接连贬出京去,号称永不再用。兄弟二人从此之后也对官场心灰意冷,此后便退隐山林,潜心研究学问与文章,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结语在这繁华...
父母走后,兄弟姐妹间关系再好,也要懂得“镜子定律”
兄弟姐妹,血脉相依,骨断筋连,是可以绵延守护一生的亲人。父母在时,兄弟姐妹和睦是责任;父母走后,兄弟姐妹团结更见真情。需清醒的是,任何牢靠的关系,都经不起过度的消耗。只有用“真情”来灌溉,用“智慧”去守护,才能久处不厌,日久弥坚。父母走后,兄弟姐妹间关系再好,也要懂得“镜子定律”。
苏轼:父是学霸还鸡娃,弟是捞哥狂人,三妻妾爱他如命,儿是天才
父亲教授学问,弟弟陪读,他们仨,等于直接就组成了一个小型私塾,且这个私塾的读书氛围还比普通的私塾好上几倍(www.e993.com)2024年11月8日。如此苏轼,能不幸福吗?后来苏轼无论怎样被贬,他的弟弟苏辙也总是和他站在一起,且上演了几十年的“疯狂捞哥哥”戏码。关键,普通的兄弟情义,最怕的不是“共患难”,而是“同处一个屋檐下”,尤其是婚...
洗冤录·巴县妇女档案|死亡的剧本——廖吴氏的生死疑案
正月十二日,张学礼来投小的,说他地界上死了一人,只有骨头。小的拢来查看,那一双男鞋是小的幺兄弟的,一双男袜还是小的买的,小的是故认得。从这段话可知,廖公权是廖家第一个看到尸骨的人。他当场承认现场散落的鞋袜是他弟弟的,等于直接将尸骨与廖家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就更说不通了:...
范仲淹:那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河南人和他为天地立心的朋友
张载15岁那年,父亲在任上病故,是他带着年仅5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一起,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至陕西眉县横渠,在盘缠用尽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父亲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并定居横渠。52岁的范仲淹是那个时期文武双全,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说话是很有分量的,张载自然听得入脑入心,他接过范仲淹赠送的《中庸》就...
从蜀道走向世界 眉山学子苏轼进京“考公”走的哪条路?
谁知六年之后(1066),五十八岁的苏洵病逝于京师,苏轼兄弟在六月送父亲魂归故里。苏轼他们仍由三峡取水道入川,经泗州、洪泽、樊口、石首、江陵,溯长江而上。这次返蜀因走水路,又扶着苏洵灵柩,苏轼等人走了十个月才回到眉山。而苏轼、苏辙再度出蜀则是在熙宁元年(1068)十月,两兄弟守孝完后,再次奔赴蜀道,离眉赴...
生于四川的苏轼为何葬于河南?家族后人又去了何方?
由此看,其实,苏轼在生前就已经选中了这么一片身后长眠之地。杨晓宇介绍,苏辙和哥哥苏轼的感情非常深,十余年后将自己的坟墓修在了苏轼旁边,与哥哥相伴。百年后,元代一官员又将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父亲——苏洵的衣冠冢,建在了两兄弟坟冢之间,自此“二苏坟”变成了“三苏坟”。北宋时局动乱,三苏子孙流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