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种下一棵“幸福草”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食用菌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砍树种菌”的问题,“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林占熺当时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看到荒山秃岭只剩野草,感到十分心疼。“那时我就开始思考,是否能用草代替木头,不再靠砍树做菌棒。”林占熺说。图为2024年8月28日,林占熺(中)和菌草研究团队成员在福建...
二十大代表林占熺:努力让菌草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上世纪70年代,福建推广椴木养菇,可以说为当地人打开了“致富大门”。但时为三明真菌研究所技术员的林占熺却忧心忡忡:这项从邻国引进的技术其实不太适合中国。“因为椴树要长十几二十年才能砍,而且砍树种菇会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当时我就觉得,要找一条符合我们农村实际情况的路子。”最开始他想到用种植物秸秆种...
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
我就是想让世界知道,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
3年后,他被调到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后来,林占熺又被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从事行政工作,成为全校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也是在同一时间段——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椴木栽培香菇的技术,食用菌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与致富一起来的,还有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福建长汀县...
火爆《山海情》《闽宁纪事》的“农民的孩子”:只有在中国,才会...
我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在一线走访中我发现当地食用菌产业盛行但消耗了大量森林资源种菇需求大量树木而这会带来靠山吃山空林业面临巨大威胁而这正是福建菌菇种植业一度繁华却不可持续的“痛”因为不想让农民断了致富路不想让八闽变秃山...
点草成金造福更多人_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1968年,25岁的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现福建农林大学)毕业;3年后,他被分配到三明真菌研究所工作,研究食用菌的培植和生产(www.e993.com)2024年12月19日。上世纪70年代,食用菌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但因为需要过度砍伐木材做培养基,与生态平衡形成了突出矛盾。1983年,林占熺随同福建省科技扶贫考察团,来到龙岩长汀县,这里的情景让他触目惊心——...
著名真菌学家黄年来病逝 生前研发茶树菇杏鲍菇等多种食用菌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9月19日发布的《讣告》,我国著名真菌学家,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黄年来先生于2022年9月18日5时25分因病逝世,享年84岁。公开资料显示,黄年来1939年11月生于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1961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先后任福建省生物研究所野生植物分类研究室...
【真菌界全系列-28】伞菌目—牛舌菌科
50年代英国植物病理学家对牛舌菌的生理学及其腐朽材的特征进行过详细的研究,80年代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纪大干、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都对牛舌菌的人工栽培进行许多探索。90年代浙江省庆元县供销社菌种场姚传榕人工栽培牛舌菌获得完全成功。春季至秋季(4月一l0月)生于栲树、米槠、橡树等老树的枯干基部或树...
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创业57年留下珍贵宝藏
福建省三明市区劲松路深处,三明真菌研究所藏在绿道之下,走进所里500平方米的“三真科技馆”,馆内藏有中外食用菌书籍1.35万册,野生食用菌标本3000多份。这些绝世珍宝见证了三明真菌研究所57年的创业历程,记录了三明市一代代食用菌科技工作者的奋斗足迹。
三明人黄河和老伴的故事!捐出150万元毕生积蓄
黄河的老伴郑儒永院士同为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资深科学家,她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高等植物中的内生毛霉,首次报道了我国特有的人体病原毛霉新种和新变种;1987年主编完成《中国真菌志-白粉菌目》,成为国际公认的白粉菌目检索书。黄河与郑儒永这对伉俪没有子女,他们携手走过漫长的人生岁月,几乎把一切都贡献给了国家科学事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