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老天要“收走”人的福运和寿命,会给这些提示
正如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光而不耀,近水深流。”往往嘴上不呈强、不炫耀、不狂妄、不显摆之人,都是聪明智慧之人,这样的人才能兜住自己福气。那些每日高调炫耀、做人狂妄的人,过不了多久,上天自会收掉他的福分。2、人会面临“因果报应”郭德纲曾说:“为人做事,不能亏心,善恶到头,终有报应。”...
《金刚经》里基础说的是什么?
跟《道德经》里的“道”一样。李耳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什么?不懂的人造出另外一个字:神。神即规律,规律即道。道法自然,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照道来做人行事,就是走在“如来”上。总纲就是不要“着相”,何谓“着相”?这里面有一个回归本源的问题。你要从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
《道德经》:这三种人,自带贵气,遇到请深交!
《道德经》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是柔和的化身,石头是刚强的代表,然而涓涓细流与石头相撞,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之下,石头边缘原本锋利的棱角,开始被一点点地磨损掉,这就是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做人亦是如此。越是刚强的人,越容易被摧折。恰恰相反的是,越是柔和的人,越能以退为进。孔...
一读就懂的《道德经》
六亲:指法不同,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亲属。达不到大道的无为而治,才会倡导仁义治国,伴随仁义贤名的倡导,出现的是虚伪的仁义道德和聪明巧诈。以至于孝敬父母、友爱亲朋这些人之本性,还得用孝慈来教导。国家提倡官员忠心守职,这是国家已然混乱的标志。体悟“亡羊补牢”是积极的...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曾反复强调做人要委曲、柔弱、和气、恍惚、无为的道理,换句话说,也就是做人不要锋芒毕露,锋芒毕露只会带来危害,所以老子才主张“挫其锐”,这样就避免了伤人和自伤,不但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别人。在现实之中,我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疑惑:当我们因为一件事情而感到纠结的时候,心里就像有了一团乱麻...
《道德经》中暗藏的8个思维,读完够用一辈子
林语堂曾说:“看过《道徳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然后是自我嘲笑;最后才醒悟这才是最实用的教训(www.e993.com)2024年11月27日。”《道德经》虽然篇幅短,却包含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但想要将其中的道理融会贯通,就需要我们反复读、反复悟。久而久之,我们会慢慢发现: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人生道理,而是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道德经》里,藏着中年人最好的修行
可以说,5000余字的《道德经》。不仅揭示了人类烦恼的根源,更给予了人们做人做事的终极指导。最著名的例子,可能当属曾国藩。曾国藩,年轻时信奉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处事为人,直来直去,不给人留情面。直到因为一句莽言,得罪咸丰皇帝,落了个"回家丁忧"。”...
“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人再有本事,以下4个地方一定要空着
做人,我们期待美满圆满。《道德经》中却说:“天道忌满,人道忌全。”不管是人还是事情,一旦满了,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甚至迅速崩塌。懂得守住自己的分寸,这是最好的自律,也是内心的从容。01人生,追求圆满,反而过犹不及。隋文帝杨坚,耗尽心思统一了天下,接下来他思考如何巩固皇权,让家业世世代代传下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来看浦江学堂的探索
从第一个班开始,鲍鹏山就设计出一套“3+2+N”学制:最初3年为“养正”阶段,依次学习《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养品行之正、思想之无邪、是非之明确;后两年为“培大”阶段,依次学习《道德经》《庄子内七篇》《坛经》,培养大格局、大眼界、大胸襟气度;N阶段的学习,不仅是指没有限定的、一直...
孔子的“仁”,就是不忧愁焦虑,就是体面和快乐
《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价值观,于是儒道互补便有了中国人常说的“仁义道德”。人生的问题有时需要先天后地,先大后小,天地之间的“至理”都藏在我们平时不愿听的大道理中,老子如此,孔子亦是如此,古代圣贤的话皆是如此。